面對突發事件,余文良和常寧之間的差距也顯現了出來,而且兩個人的心態是截然的不同。
余文良出身書香門第,從草根奮鬥到現在,講究的是勤勉刻苦和循規蹈矩,參加工作後,長期在機關待著,養成了唯上和機械的工作態度,在突發事件面前,首先想到的是依靠上級,其次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常寧的第一個念頭,是解決問題,而且首先有一種敢於擔當的勇氣,絲毫不考慮自己的後果。
對待紅星機械廠工人鬧事,余文良首先想到的是常寧不在身邊,沒人分擔他的責任,現在常寧回來了,他懸著的心先放下了大半,既然常寧願意出頭擔當,萬一出了事,就讓他去向省委領導交待去吧。
常寧多少了解一些余文良的心思,優柔寡斷,患得患失,既想和自己合作,並離不開自己的支援,又怕自己繼續坐大,徹底蓋住了他一把手的風頭,心底裡時不時的希望自己出點麻煩,從而作為要挾拿住自己。
可常寧還真顧不上考慮余文良的企圖,他在從政的路上向來是兩條腿走路,耍起權謀來無所不用其極,但從不泯滅自己為人民服務的良心,為了老百姓為了工作,他從不計較個人的榮辱得失。
“老餘,這事交給我處理了,你就放心吧,老許,你雖然不分管工業,但你是老錦江了,你給老餘和我說說紅星機械廠那攤子事,這些國家曾經的寶貝疙瘩,是怎麼來到我們這窮山惡水來的?”
許善文笑著說道:“你還真說對了,調到大溪縣之前,我是錦江地區行政公署辦公室,專門負責和這些國企省企打交道的協調室主任,沒少跟這些天之驕子來往呀。”
余文良一聽,也跟著說道:“善文,那你就給我們說說吧。”
“說起來,這和我們國家六十年代初的大三線建設政策有關,當年國家為了長遠戰略考慮,將一些大中型企業搬遷到內地,咱們錦江市就是三線城市之一,六十年代前期,陸陸續續的有不小國企和軍企搬遷過來,可以這樣說,錦江市以前不過是座市區人口不足三萬的小城,是這些國企和軍企的到來,才逐漸讓錦江繁榮起來。”
“最善著的變化,就是錦江通了鐵路,從而一舉成為西江省中西部地區的交通中心,實事求是的說,沒有這些企業的到來,錦江也不會在六十年代末通上了鐵路,此外,對錦江來說,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帶動了本地的工農業發展和城市的發展,七十年代初期有過一個統計,我們錦江三分之二的工業產值和五分之一的農業產值,及錦江城區二分之一的第三產業產值,都和這些國企軍企有關。”
“我是一九七五年調到地區工作的,一開始就和這些國企軍企打交道,當時他們牛啊,你們聽聽一九七八年底我親手統計的資料,十一家大中國型企業,十四家軍工企業,共有在職幹部職工十萬零三千五百多人,外加近三萬離退休幹部職工和二十多萬家屬,當時的錦江城區居民,每兩個人就有一個是他們的人,二十五家企業,其中有一家是付部級,七家是正廳級,十二家是付廳級,領匯出行坐的都是轎車,而我們全地區才兩輛,還是從他們那裡買來的二手貨,這個紅星機械廠,就是那家唯一的付部級企業,比當時的地委書記和專員還要高上一級,我負責和他們打交道三年半,楞是沒見過他們的廠長一面。”
“八十年代以來,尤其是從大裁軍和國企改制以來,我們錦江地區的國企軍企,有的搬走有的縮編,規模減小了一半,並且陸續的劃歸省地兩級『政府』負責,目前,咱們錦江地區尚存軍企三家,省屬國企七家,其他剩下的企業,都劃歸我市管理了。”
“紅星機械廠是一九六一年從東海市搬過來,是在蘇聯支援下建立起來的,國內三家精密機械廠之一,現有在職幹部八百二十一人,職工七千六百六十六人,離退休幹部職工兩千六百五十二人,家屬兩萬一千四百二十二人,廠區位於我市西城區火車站附近,有鐵路專線與火車站相連,廠區總面積四點一平方公里,據他們內部人透『露』,這三年來,紅星機械廠開工率分別為百分之七十三、百分之六十一、百分之四十二,三年虧損額分別是兩千兩百萬元、三千七百萬元、五千一百萬元,拖欠銀行貸款總計四千三百多萬元,拖*部職工工資及醫療費等共計三千五百六十多萬元,實際上,紅星機械廠處於停產狀態已達半年之久。”
聽了許善文的介紹,常寧好奇的問道:“老許,這個紅星機械廠現在是什麼級別?”
“呵呵,我就知道你要問這個,人家可是付部級企業,當初被劃歸省裡的時候,還老大的不願意,後來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