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常委會召開之前,常寧讓秘書方同訊代筆的文章,《穩定壓倒一切》,搶先在《之江日報》頭版上發表了。
省委書記的辦公室裡,王群驥和陳海林都拿著報紙,認真的“拜讀”常寧的署名文章。
自古文章一大抄,政論報告全靠抄,觀點並不新鮮,論證極其簡單,但在“省棉紡廠被騙案”進入秋後算帳的敏感時候,重溫中央領導十年前關於“穩定壓倒一切”的講話,其用意不言而喻。
“穩定壓倒一切,就是指在實現國家偉大復興的歷史程序中,要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對外開放,努力保持國內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我國的首要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麼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
“改革開放以來,穩定問題始終在黨中央的目標函式中,佔據著決定『性』的權重,黨和『政府』透過不斷培育自身執政的合法『性』,始終基本維護了改革開放過程中穩定的的局面,為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治基礎,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引向深入,社會的主要矛盾開始發生演化,黨和『政府』必須及時地進行自我創新和政策調整,與時俱進地轉換維護穩定的模式。”
“沒有社會的穩定,何來社會經濟發展,何來社會和諧?沒有穩定的環境,我們就將一事無成,所以,保穩定是硬任務,是第一責任,正因如此,早在十年前,中央領導就曾指出,保持國內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是實現三步走發展戰略的重要條件之一,沒有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什麼事情都幹不成,穩定是前提,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標。”
“中央領導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把穩定作為戰略思想提出來,今天讀來,依然振聾發聵。”
“檢驗一個地區、一名領導幹部的政績,不僅要看經濟的增長,而且要看社會的穩定狀況,而保持社會穩定,最重要的就是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關係,要始終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重要結合點,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透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越是改革發展任務繁重,越要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係,越要保持社會穩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也才能妥善應對和處理各種新情況新問題,牢牢掌握加快發展的主動權。”
“特別是當前,我國總的形勢是好的,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經濟企穩向好的勢頭日趨明顯,但受境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社會矛盾還比較多,影響穩定的問題時有發生,因此,作為領導幹部理應充分認識穩定壓倒一切這個安邦治國的大道理,牢固樹立正確的穩定觀、政績觀,確立抓發展重要、保穩定更重要,抓發展是政績,保穩定也是政績的理念,始終把發展與穩定和諧有機地統一起來,妥善處理各方面利益關係,更加註重社會公平正義,以改革促發展,以發展固改革,以穩定保改革保發展,真正做到為官一任既要促一方發展、富一方百姓,又要保一方穩定,要強化守土有責意識,切實提高保穩定的水平,真正把自己作為第一責任人,認真分析梳理本區域、本單位的不穩定因素,不迴避、不推諉,從源頭上找問題,從制度上抓整改,努力把矛盾解決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毫無疑問,這樣的穩定,才是得民心,順民意的穩定,才是廣大群眾的真心擁護和認可的穩定……”
王群驥看罷文章,大笑著說道:“這小子,知道怎麼利用輿論導向了,哈哈。”
“體現領導的意圖吧。”陳海林也笑道。
王群驥大搖其頭,“不是我授意的,我決不認賬喲。”
“哦,這麼說來,小常是早有準備了。”
“哈哈,你們想把責任都往分管領導身上推,我看是做不到嘍。”
陳海林心裡吃了一驚,和王群驥比,他還“嫩”了點,三駕馬車各懷鬼胎,目標卻相當一致,可沒有想到,還沒有說出來,就被王群驥看穿了。
王群驥笑得不陰不陽,讓陳海林實在捉『摸』不透,官大一級壓死人,在身為政治局委員的“欽差大臣”面前,省委書記其實是很渺小的。
常寧的文章,借題發揮,釋放著一個重要的訊號,簡直就是為馬上召開的常委會定了調子。
按陳海林的構想,對於“省棉紡廠被騙案”的責任追究,應該採取有輕有重,輕重結合的原則,前省長朱永軍是自己人,又已經調到了京城,那是一定要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