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立文去外面買了蝦條,娃哈哈等小食品回來堵大侄子的嘴。 果然。 浩浩一看到娃哈哈,眼含熱淚笑了。 大嫂接過去娃哈哈開啟,拿出吸管插上,並沒有先放進浩浩的手裡,而是自己先吸上了。 浩浩先是一愣,接著嘴巴一咧又要開哭。 “爺爺給你弄。” 老爸連忙上前,飛快地拿了一瓶娃哈哈,插上吸管塞進浩浩咧開的大嘴裡,堵上了他還沒來得及發出的哭聲。 那動作快得不得了。 大嫂嘿嘿笑著:“我……我渴了……” 她的話在那立文的瞪視下嚥了回去。 “有時候吧,我很懷疑你是不是浩浩的親媽?” 好一會兒,那立文才幽幽道。 真沒有見過和兒子搶零食吃的媽媽。 大嫂徐淑蘭是頭一個。 ……………… 有她在,那立文拉著老爸回家。 折騰到現在都八點多了,肚子餓的“咕咕”叫。 若是平時,那立文會帶著老爸在外面搓一頓再回家。 但是今天老媽烙的鍋貼,她也非常愛吃。 回到家裡,那立文顧不上老媽的詢問,鑽進廚房操起筷子開吃。 鍋貼早已烙好,現在沒有剛出鍋時好吃了。 但她不在乎。 等老爸洗完手進來時,她已經呼哧呼哧幹完兩個二寸寬六寸長的鍋貼了。 老媽把這種鍋貼叫“回頭”。 顧名思義就是任誰吃了都要回頭再來。 據說這是回民特色小吃。 所以,一定要用牛肉做才行。 做“回頭”的面一定要和的軟乎才行,一斤面加上半斤水,和炸油條的和麵方法差不多。 裡面的牛肉餡兒剁成肉泥後,慢慢往裡加熬製好的花椒水攪和成柔軟的狀態,不能用力攪拌打上勁。 餡料裡面只加大蔥也行,愛吃青菜往裡面加上點兒白菜餡兒或者韭菜餡兒都可。 老媽做的牛肉餡料只加了大蔥。 大蔥家裡很多,都是她自己種出來的。 瑒好的面揪成等分,按扁擀成長方形條狀,儘可能地擀薄。在中間放上牛肉餡兒,四邊留白,底邊向上折壓一壓,再把上邊折下來,兩頭折上來壓實,包成長方形狀即可。 平底鍋放油,煎回頭一定要多放油。等油熱後將回頭平面向下,稍微抻長一些擺入鍋中,小火慢煎,等回頭定型之後再翻面,正反面和左右側面都要煎到,煎至四面金黃,微微鼓起就好了。 煎回頭一定要慢煎看好火候,很考驗一個人的耐性。 也因為如此,那立文雖然愛吃但是很少去做。 剛出鍋的“回頭”呈金黃色,外焦裡嫩。咬上一口,面皮薄薄脆脆,餡料兒汁水四溢,鮮香美味。 回頭涼了之後就會回縮,裡面的汁水也沒多少,所以趁熱吃最好。 這個回頭鍋貼,相傳是清朝年間,有一姓金的人家在盛京北門裡開設燒餅鋪謀生。因為經營不善,生意一直不太好。 又一年中秋節,沒人到店裡買東西,店主便買了牛肉在店裡剁成餡,把燒餅麵皮擀成薄皮加上牛肉餡,一折一疊包攏起來,準備帶回家裡過節。 恰在此時,有位官差路過,看見鍋裡烙的食物造型新奇,一時好奇要了品嚐,味道絕佳。官差便讓店主烙一鍋送往官衙。 大家吃了之後,齊聲叫絕。 自此之後,這種食品名聲大振,人人爭相購買。 當人們問其名字時,姓金的店主想到大家吃完此吃食紛紛成了回頭客,於是,便取名字叫“回頭”(這裡“頭”發音的時候一定要讀輕音tou)。 有意思的是,回頭傳到京都變成了“褡褳火燒”,倒也挺形象。 不過,“回頭”只用牛肉做餡兒,而“褡褳火燒”是豬肉餡兒的,屬於漢民小吃。 那立文上輩子在京都,最愛吃這個“褡褳火燒”,因為它和老媽做的“回頭”鍋貼差不多。 老媽跟進廚房,拿出保溫飯盒往裡面裝吃的。 “我去醫院給他們娘倆送點去,順便看看孩子怎麼樣?” 她說。 老爸:“那我送你吧。” 老媽回絕:“不用,我走著去就行,反正也不遠。” “老爸,你吃飯,還是我去送吧。” 那立文起身放下筷子。 老媽還想拒絕,那立文瞟著她:“你確定你不能走丟了?” 老爸哈哈笑了起來。 老媽不吭聲了。 那立文開車把老媽送到醫院,她沒有下車。 “我在這裡等你,快點啊。” “嗯。” 老媽答應著匆匆進去。 過了半天,老媽沒出來,大嫂跑了出來。 “小文,咱媽說她在這裡照顧浩浩,讓我回家休息。” 大嫂開啟車門坐進來說,嘴角還掛著油漬。 那立文:“······” 頭又開始疼了。 回到家裡,大嫂直接竄進廚房。 “剛才在醫院沒吃夠,鍋貼還有嗎?哎呀,還有兩個,太好了。” 她又把剩下的兩個鍋貼給吃光了。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