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承羽又繼續道:“雖然鐵鑄重炮有很大的風險,搞不好便有炸膛的可能。”
“但是,”他話鋒一轉,“只要有合適的鑄造方法,外加我們鐵場出的鐵質量甚高,我可以保證,用鐵鑄出來的重炮絕不會比銅鑄得差。”
用生鐵鑄炮最大的難度在於炮管冷卻。由於重炮的炮管壁非常厚,管壁內外冷卻速度不一致。且通常是外層先冷卻收縮,而內層還處在熱膨脹狀態,導致外層拉裂。
另外炮身冷卻速度過快會導致產生白口鐵。所謂白口鐵是指鐵中的碳元素和鐵結合成了碳化三鐵,這種物質會使整塊金屬發脆,極易裂縫。
蘇承羽雖然不是鑄造專業的,但是對這些基礎的金屬加工知識還是懂的。炮管冷縮問題最佳解決方案是羅德曼鑄炮法,給炮管內壁通水冷,讓內壁先冷卻收縮,外壁冷卻之後還能對內壁形成“箍緊”效果,製出的炮管甚至比青銅炮還可靠。
但羅德曼法這種十九世紀的技術對水冷控制要求極高,有數萬引數,蘇承羽根本不可能記得。
他的解決方案是分層鑄造。先澆鑄一半厚度的炮管,由於厚度小,避免了出現外層縮裂問題。
等炮管冷卻後,再澆鑄外層,使炮管達到需求的厚度。此時外層冷卻就不會產生拉裂,甚至還有部分羅德曼法的箍緊效果。
其實若非鐵場鋼產量不夠,他真想直接造鋼炮,那質量絕對秒殺這個時代所有的火炮。
此外分層鑄造還能有效解決白口鐵問題。對於白口鐵,其實只用煅燒一下就能使其灰口化。灰口鐵中的碳以石墨形勢存在,能極大提高鐵的韌性。但若炮身太厚的話就無法徹底燒透,僅有表層灰口化,裡面仍是白口鐵。分層鑄造則可以鑄造一層,煅燒一層,整炮幾乎都能轉為灰口鐵。
但在場的工匠們哪知道他有這般成竹在胸,都以為東家是因搞不來銅,病急亂投醫而已。
待蘇承羽向他們大致講解了分層鑄造法,眾工匠聽得雲裡霧裡,都尋思著東家咋說就咋幹。
只有宋應星雙眼放光,拿筆拼命抄記,什麼白口鐵、灰口化、冷卻拉裂,聽都沒聽過,簡直為他開啟了一扇通往鑄炮學新世界的大門。
蘇承羽又繪製出火炮鐵範的圖紙,開始安排具體事宜,“分層鑄造所需的鐵範也要分制兩層。”
制範工匠來到蘇記鐵場已數月,早就會認這種標準工業圖紙了,又有宋應星在一旁指導,到次日己時,二十四磅巨炮的內外兩層泥範便已製成。
蘇承羽立刻又拿出昨晚畫好的兩套圖紙交給工匠。分別是一門六磅炮和一門九磅炮的泥範。
雖然鐵場裡有一副六磅炮的鐵範,但那是用來鑄銅炮的,鑄鐵炮需要更厚的炮身,所以必須重新制作。
自從上次成立炮兵營之後,龍衛軍已有四個連的炮兵。但由於在外征戰無法補充火炮,故而一直只有8門六磅炮。
這個搭配比例是很不合理的,蘇承羽一直計劃為炮兵營配置16門六磅炮,再加上4門九磅炮,以達到滿編。這樣火力便已接近之前的三倍之多!
畢竟他將要面臨的對手是更強大的滿八旗兵。特別是他們的騎兵射擊及“豬突”能力極強,殺傷力不容小覷,有多少大明的部隊就是被這兩招所擊潰的。
使用步兵空心方陣雖能有效抵禦建虜騎兵,但若敵人鐵了心拼命,龍衛軍也將會付出巨大的損失。
而且蘇承羽此次要將新兵營帶上戰場,雖然他們的訓練水平很讓人放心,但蘇承羽不敢保證絕對不會有人怯場,方陣之中只要有一塊頂不住,整個方陣就會被騎兵沖垮而面臨屠殺。
所以炮兵將是此次加強的重點!對付結陣衝鋒的騎兵,在遠距離用九磅炮打亂陣型,再集中大量六磅炮形成交叉火力射擊。待騎兵抵近之後所有火炮再全部換散彈殺傷。
在這樣兇猛的炮擊之下,即使再精銳的騎兵也不可能保持良好的陣型。而散亂的騎兵就容易對付多了,至少對步兵方陣將的衝擊力將成倍降低。
甚至歐洲戰爭史上常有騎兵在這樣的大炮猛轟下直接崩潰的。
至於那三門三磅炮,蘇承羽計劃直接丟給步兵讓他們增強火力,由營級軍官呼叫。
待二十四磅炮的泥範送入陰乾棚中,徐爾路來了。
行過禮,他對蘇承羽稟道:“學生急欲聆聽殿下教誨,便先騎馬趕來了。另有工匠百餘人後天便到。”
“為遠,你來得正好。”蘇承羽旋即對徐爾路說了讓他四位兄弟來格致學府授業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