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初顯成效(1 / 2)

小說:大明之崛起1646 作者:天海山

監收接過銃機座,從袋中掏出卡尺、小稱等工具仔細量過,這才在李景工臺旁的冊子上記下日期和工序步驟號,再按了手印,算是核收過關。

李景這才重又將那銃機座放上鑽臺,用木夾固定好,而後將鑽臺上半部分輕輕壓下,另一隻手用不太熟練的動作轉動一旁的“之”字形手柄。

鑽頭在一系列皮帶和數個齒輪帶動下迅速旋轉起來,而後穩穩地落在鐵件上,鐵屑四濺。

李景雖對現在的工藝標準化有諸多意見,但這部鑽臺卻讓他極為歎服。這東西比起他以前用的那種以弓弦扯動旋轉的鑽床來,不僅速度極快還非常穩,鑽孔渾圓且毫無歪斜。

要知道,他現在用的這種麻花鑽雖然看似簡單,卻是二十世紀初才發明出來的,經過函式計算,鑽孔效率極高。

李景又想起今天在技工學堂裡項大人說以後要儘可能減少純手工加工,整個軍器局早晚會全部換成類似這種鑽臺的便利機械。

據說那些從江西來的工匠還帶來了一種叫“鏜床”的東西,更是不得了,以前得七八天才能鏜好一根的銃管,用那東西不到半天便成。而且鏜孔光滑,幾乎不會出現鏜壞的情況。

若是如此,這工藝標準化倒也不錯。他心中暗道,只要照著《流程手冊》的規矩來,等用慣了那些細緻的新工具,以後幹活倒是能輕鬆不少。

……

傍晚時分,軍器局的工匠均已收工。朱琳渼卻帶著宋應星、項峰等人開始在各個工坊間巡查。

最近這段時間他都是一離開文華殿便趕來軍器局,推進工藝標準化的事情。

這間工坊裡雖空無一人,但工匠們在昨日收工時已將所有工臺收拾地整整齊齊,咋看上去還頗有些現代化車間的味道。

朱琳渼走到成品堆放區,隨手挑出兩副銃機,又取出工具仔細測量了一番,雖二者仍有些偏差,但總體來說已可算作通用件了。

他轉身從一旁的徐爾路手裡接過一副沒裝銃機的燧發銃,將手中銃機安了上去。銃機和銃床間非常吻合,縫隙最大處也就兩根頭髮絲的寬度,基本上固定好銃機便能裝彈發射了。

他又看了銃機上刻的工匠名“李景”,滿意地點了點頭。這在後世似乎微不足道的事情,在十七世紀卻是一個不小的奇蹟。

要知道,這個時代的火銃都是純手工打造,且工匠間各自為政,即使同一型號的銃,部件也無法相互通用。一支銃上的某個部件若是損壞,整支銃便只能拿給銃匠修理。

而他手中的銃床和銃機乃是兩個不同工坊製出來的,能做到如何契合,說明工藝標準化已開始顯現成效。

等工藝標準化成熟之後,便能進一步推行流水線生產模式。

這東西可是工業大殺器之一,能將大規模生產的效率提高數倍乃至十數倍!

而且流水線生產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優點,便如制銃,以後就沒有銃匠這個職業了,取而代之的是鏜管匠、機括匠、銃床匠。如此一來培養工匠的難度又降低了數倍。

有了高效率的大規模產業,加上大批可用的工匠,實現大明工業化便不再遙遠。

之後朱琳渼等人又走入一間製作銃管的工坊。鏜床目前只有兩部,還是魯寧從蘇記鐵場帶來的,拉膛線的裝置也僅有三臺,故而成品區僅擺了六七根銃管。

朱琳渼將所有銃管一一量過,卻只有其中四根的口徑符合0.1毫米的誤差要求,其餘幾根的誤差都已接近0.15毫米。

他轉對項峰道:“核收還要更嚴格些,即使產量再低,也不能放任非標準的成品透過。”

項峰抹了把汗,忙垂目揖手,“下官謹記。”

朱琳渼又對宋應星道:“看來還是得成立‘核收司’才行,專設一司務負責核收。只有最後把關的人一絲不苟,工匠們才能嚴格執行標準化流程。”

“是,學生明日便辦。”

其實七分之四的合格率已讓朱琳渼比較滿意了,畢竟工藝標準化開始推行還沒多久。

即使以後保持這個成品率不變,傾江西、福京兩地銃匠之力,製出三萬支線膛銃的成本已能勉強接受了。這比四千支銃管力量僅有二百多支能用做線膛銃的情況已好了十幾倍。

而且可以預見,隨著工匠們越來越熟練,成品率肯定會不斷提升,早晚有一天,線膛銃的成本會降到與燧發銃接近的程度。

他遂吩咐項峰,“即日起,軍器局便全力趕製二型獵兵銃,所需費用直接由宋先生報給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