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散了朝,曾皇后攜太子及一班太監、侍女返回慈慶宮。黃鳴俊親率麾下軍士充作禁軍聚守慈慶宮,劉若鱗所部的御營皆被趕去了外圍。
朱聿奧自率一班朝臣去準備國喪及新君登基等一應事宜。
其後隆武駕崩的訃聞遍傳天下,停音樂、嫁娶、祭禮百日。整個天興府處處縞素,舉國哀悼。各級官員於署衙內齋宿,而宮中則設了几筵,朝夕哭奠,將一直持續到十數日後。
次日一早,黃鳴俊得士卒急報,言王應華攜曹宏祖部近三千人馬已至天興府外十多里處。
曾皇后顧慮到王應華乃唐王心腹,而天子將行登基大典,正是緊要之際,即令曹宏祖於城外紮營,又命黃鳴俊親率麾下人馬駐守天興府各門,以防有人將曹宏祖部放入城內。
但她此次為搶在朱聿奧之前為先帝發喪,只帶了數百騎兵匆忙趕往天興府,連同之前派回來防堵官員外逃的兵馬,一共也不過八百人。
曾皇后也是頗有膽氣,便讓這八百人皆去守城,身旁僅留了數十名侍衛。左右她這幾日都要几筵殿中哭祭,倒不用擔心有人意欲對她不利。
直到三日後隆武大殮儀畢,黃鳴俊所部大隊人馬才攜真正的太子到了天興府。
翌日,新帝登基。
王應華先率禮部官員祭告了天地宗廟。至吉時,整個皇宮鐘鼓齊鳴,曾皇后身著衰服,懷抱小太子,緩步登上奉天門開始禱告。
同時鞭聲響起,文武百官於奉天門外齊跪,朝著太子方向五拜三叩。
待得一應過場走罷,曾皇后攜太子下了奉天門,行至奉天殿前,於龍椅上端坐。眾臣魚貫而入,肅立在御道兩側,片刻之後,龐天壽捧出了繼位詔書開始高聲宣讀。
“朕惟受天明命,統御華夷同躋於熙,列聖相承……
“乃遵遺詔以五月二十日祗告天地祖宗社稷,即皇帝位,奉祖考之洪佑,仰明之永圖……
“惟茲臨御之初,宜有渙頒之號,其以明年為泰徵元年,大赦天下,與民更始,所有合行事宜開列於後。”
整個登基大典極盡簡樸,能省的都省了,甚至都沒讓教司坊派樂工參與,饒是如此,冗長的儀式仍是把小皇帝餓得不住啼哭。
至禮畢,朝臣皆去,曾太后立刻與小皇帝返回慈慶宮中。
又兩個時辰後,便有黃道周攜一應重臣以白布裹紗帽,遍身素服而來。
曾太后見黃道周、路振飛、黃鳴俊、何楷、朱繼祚等人齊聚,自知這是有事要與她商議,便將新君交給乳母,又屏退左右,這才道:“吾兒初繼大位,還需諸位大人多為社稷費心了。”
路振飛和黃道周對視一眼,率先拱手,直奔主題道:“稟太后,我等正是為大明社稷安穩而來。”
曾太后點了點頭,除了楊廷麟人在江西,眼前這數人幾乎便是小皇帝在朝中的全部班底了,他們能主動前來為皇帝謀劃倒是讓她甚感欣慰。
顯然幾人先前已有討論,此時皆由路振飛一人代言,“雖時下皇上已承大統,然,朝中局勢卻仍未可稱穩。”
曾太后再次點頭,同樣有話直說,“唐王監國已久,此番雖去監國而改輔政王,但其權柄仍不得稍減。以皇室宗親主政,此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黃道周、路振飛等人沒想到太后竟把話說得如此直白,這意思根本就是要他們設法扳倒唐王了。
諸臣再次相互對視,旋即同時跪伏於地,壓低聲音道:“臣,謹遵懿旨,自當盡心竭力。”
待曾太后讓幾人起身,路振飛又道:“時下朝中形勢,內閣有黃閣老坐鎮,加上我等數人,”他向身旁掃視一圈,此時屋中幾位竟均是內閣大學士,“至少不落下風。
“而六部之中,最重要的吏部和戶部皆是唐王的人,有取仕之權的禮部同樣是王應華任尚書。如此,令出內閣不難,但想要真正執行下去,恐怕就沒那麼容易了。
“此外,五城兵馬司及御營都統亦是唐王任命。眼下雖人馬不多,但假以時日擴充御營,整個天興府的軍權便盡在其手了。”
朱繼祚補充道:“還有都察院,八成以上的都御史皆出唐王府。這些言官甚至比六部官員更難對付。”
曾太后對這些自是早有預料,旋即環視眾人道:“諸位大人可有良策?”
路振飛揖道:“回太后,臣以為,當用此消彼長之策,徐徐圖之方可。”
未等他繼續說下去,便聞龐天壽與門外稟道:“啟稟太后,姜正希姜總兵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