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建虜進行的這番“戰鬥力評估”是有很多問題的,故而其得到的結論也與明軍真正的實力大相徑庭。
首先,扮演明軍的綠營兵與龍衛軍和破虜營的軍事素養差地別。例如建虜在演武之時,“明軍”用了一頓飯工夫還沒能組成“三排橫陣”,而對面的正紅旗火器營卻很快完成結陣並先一步進攻,始終佔據了主動。但以明軍新軍的訓練水平,列陣速度怎可能給清軍留下先手的機會?
其次,在“對射”過程中,“明軍士卒”知道對面皆是滿八旗的大爺,哪兒敢表現得過於出色以蓋過滿洲兵,手底下不約而同地都慢了幾份,甚至有不少人未被“擊北就退出演武,導致“明軍”陣型很快便亂掉了。
至於武器對比方面,由於建虜並沒有掌握定裝彈技術,加上訓練水平低,導致裝填、射擊比真正的明軍慢了一倍不止。
此外,在喬偉禮的有意誤導下,建虜高層對“重型火銃射程更遠”這一點深信不疑。實則十一錢的重型銃理論上雖能射到近二百步外,但實戰中制約射程的主要因素卻是命中精度,不論三錢銃還是十一錢銃,超過七十步外根本無法準確擊中目標。
想要突破七十步的極限,只能依靠線膛槍技術,利用子彈自旋保證彈道穩定。然而現在只有龍衛軍大量裝備了具有膛線的二型獵兵銃,有效射程達到了百步以上。
最後,建虜用全員裝備精良鎧甲的辦法,來對抗明軍火銃也不過是一種幻想。不線膛銃射出的旋轉子彈射穿兩層棉甲都極為輕鬆,就是破虜營使用的六錢的燧發銃,在七十步內也能有效擊破棉甲。這也是歐洲步兵從十七世紀起就逐漸放棄甲冑的原因——隨著交戰雙方裝備越來越多的火槍,盔甲除了增加步兵負擔之外,已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了。
但在實際交過手之前,建虜上下卻皆對此次演武的結果深信不疑,陷入了明軍在正紅旗火器營面前不堪一擊的迷思之鄭
一旁的達素知道勒柯渾始終自認是總覽江南戰局的不二人選,對洪承疇及不服氣,於是也故作憤懣狀,道:“那洪承疇自詡什麼‘步步為營’,其實我看他根本就不會打仗。十幾萬大軍久久拿不下浙江那點兒地方,如今還被尼堪打到了江陰城下。實在丟人!”
巴布泰立刻接道:“要我,攝政王殿下怎能不知咱們貝勒爺勇武善戰?只是需要安撫那些綠營尼堪,這才重用洪承疇罷了。論起攝政王的信任、器重,他就遠比不上貝勒爺比了。
“近來南蠻屢以舟船之便各處襲擾,洪承疇屢次上書請調萊州水師,攝政王都沒理他,貝勒爺僅奏請一回,朝廷立刻便派了戰船南下。”
其實此事洪承疇是有苦難言。他比誰都更急著想要水師戰船前來增援,但他也知道,多爾袞召回鄭芝龍是因為遼東、京畿一帶被明軍騷擾,若自己不管不關強要水師南下,一旦盛京、興京、北京之中任一處稍出零兒岔子,北黨那些人定會借題發揮,將罪責全都推到他的身上。屆時丟官之類還是輕的,自己這老命搞不好都得丟在黨爭之上。
故而他只能旁敲側擊,“提示”多爾袞自己需要戰船,但後者是個大老粗,哪兒能看懂他這種“羞答答的暗示”,只當他沒船也能挺得住,於是連一條船都沒派來。
反觀勒柯渾,他可是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的親孫子,更在豪格與多爾袞爭權的政治鬥爭中堅定地站在了後者一邊,極得多爾袞的信任。是以他可以上表暢言江南的形勢急需戰船,要朝廷速派水師,卻不用擔心有朝臣非議。
勒柯渾聞言神色緩和了不少,朝城下的方陣掃了一眼,立刻指向一名步卒——方才那人聽到左轉指令時卻轉向了右邊——對身旁侍衛道:“那融三次犯錯了,按規矩,十鞭。”
“嗻。”侍衛立刻轉身而去,很快城下便傳出了士卒的慘叫聲。
達素見狀心中驚歎,正紅旗兩萬多大軍僅操練了幾個月而已,便已佇列齊整,氣勢威武。光是這一齊抬腳落步,行進時陣型保持筆直,便是自己手下京營精銳都無法做到。
原以為勒柯渾應當甚為滿意才對,沒想他要求竟還如此嚴格,素聞他帶兵有方,看來果然不假。
他作為多爾袞的嫡系,心中不由暗喜,往後有了正紅旗作為倚仗,九王爺的地位定然更加穩固了。
忽見城下有數騎絕塵而來,馬上騎手舉著一支三角紅旗,一路高喊,“急報!”
守門軍官見了那支代表緊急軍情的旗,當下也不上前多問,立刻吩咐開城門放他們進來。
片刻,幾名虜兵大步跑上城頭,在侍衛指引下跪在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