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位重臣直到出了應天府衙,這才逐漸緩過神來,有人遲疑道:“殿下果然運籌帷幄啊……”
“如此,便真的要即刻開始遷都嗎?”
“方才下官倒是忘了提,對岸吳三桂屯重兵於揚州,若遷都南京,這近在咫尺,恐怕……”
“是了,還有遷都用銀方面,殿下雖是湊了幾十萬兩,可一旦戰局再啟,哪裡有餘錢供大軍耗用?”
“曾大人這麼一說,下官也想起來了,僅修紫禁城北殿如何夠用?”
“還有還有……”
諸臣各抒己見一番,又齊齊望向了黃道周等他拿主意,卻見後者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只是低頭不語。
好一會兒,又有人甩手道:“不成,待下官返回天興府後,定要繼續上表稟陳!”
“對,下官也會向殿下建議……”
始終未出聲的楊廷麟也瞥了黃道周一眼,心中暗自搖頭,似乎也只有黃閣老看出了端倪,以殿下行事風格,定然還有後手,看來此番遷都之事已無可更改……
他果然猜對了。
實則朱琳渼也沒打算一次就能說服這些朝臣,畢竟遷都涉及他們太多利益,想在雞蛋裡挑出骨頭絕不是什麼難事。如果沒有“一擊必中”的策略,自己定會陷入和朝臣們相互扯皮的陷阱之中,拖時間可正是他們所期望的。
所以今日一番懇談只是做表面文章而已,他的殺招這才剛要使出來。
有不少心急的朝臣甚至連館舍都沒回,立刻便吩咐隨從備車返回福京,以籌備下一輪針砭遷都利弊的進言。
不過很快便有龍衛軍親兵找到他們,傳來輔政王的“邀請”,讓他們同去明軍陣亡將士的墓園,祭奠這些大明英烈。
一眾朝臣看著前來傳訊計程車卒極為嚴肅而期待的神情,根本沒有半分拒絕的餘地,只得放下其他的安排,隨朱琳渼一起去憑弔一番。
卻不料朱琳渼那邊磨磨蹭蹭好久才動身,等儀式結束,天色早已黯淡,諸臣無奈返回城裡,吩咐改明日再走。
次日,輔政王又設宴宴請所有在南京的文武官員,內閣及七部的這十多位眾臣又被“裹挾”了去。
再一日是龍衛軍軍官集體宴請諸臣,接著是破虜營軍官集體宴請,之後又是輔政王請他們參加龍江船廠新船臺啟用儀式……
各種應酬之下,這十多人便在南京逗留了多日,好容易某一天沒人相邀了,卻又聽聞南京城中鬧虜賊奸細,城門緊閉,任何人不得進出。
總之一句話,各種笑臉相迎軟磨硬泡,就是不給你離開南京迴天興府的機會。
與此同時,由於朝廷核心機構的要員們“因公務”“滯留”應天府,各部門的臨時辦公機構開始在南京掛牌理事。甚至兵部、工部、宣部這三個朱琳渼控制最為徹底的部門乾脆連“臨時”兩個字都不要了,各自佈置署衙忙得不亦樂乎。
那些一早便被召來的底層小吏們“主導”了各部門的工作,原本日常工作有九成以上就是他們在做,僅是換了個地方罷了,自然是輕車熟路。
當然,需要主官簽字點頭的時候,自然有人會拿去請示——各部門主要負責人就在南京,行政效率倒是不低。
雖然也有幾位大員因和朱琳渼“賭氣”而消極怠工,不過黃道周的吏部和楊廷麟的戶部都還算配合。對禮部和刑部這兩個“冷衙門”,朱琳渼根本就無所謂。
至於那些沒有“搬”來南京的部門,比如都察院和七科給事中,朱琳渼直接交給了錦衣衛代行職責。相比起一支筆桿子評判對錯的言官來說,錦衣衛效率更高,也從不搞什麼“風聞奏事”,說你有問題就一定會拿出證據來。
這下輪到天興府的朝臣們鬱悶了——朝廷的各項事務雖仍源源不斷地送到他們這裡來,但苦於頂頭上司沒在,他們什麼事兒也決定不了。再一問自個的頭兒在哪兒呢?都在南京。
沒辦法,他們只能把公務打包發到南京去請示——不發去也不成啊,事情耽擱了可是要他們背鍋的——而後等上面做了批示蓋了印,再發回來由他們執行,也有不少事情就不發回了,南京那邊的小吏們執行力可不差。
在“扣留”了朝廷主要重臣,並且朝政已能大致運轉起來之後,朱琳渼心裡也愈發有了底,其他一些“對付”閩籍朝臣的措施開始同步實施起來。
天興府。
翰林院侍講李崇期府邸正設宴賞海棠。
席間,眾官員頻頻舉杯,把酒言談,但眉宇間卻都帶了一抹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