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的第一次人口普查發生在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 年),只是在那之後的很漫長一段時間內,全面的人口普查再也沒有發生過,要到現代才有幾年一次的常規性質人口普查了。 而周宣王做的人口普查,其實也就都城以及附近而已,並不是全國性質的人口普查。 說來也是,交通的侷限性擺在那裡,再來就是科技不發達,人有生老病死,時不時再爆發一次戰爭,一次次資料上的更新都是巨大的挑戰,哪可能輕易做人口普查呢? “我家當前的屬民數量為一萬八千餘,奴與隸約有三萬一千。” “耕田總數九萬兩千七百畝。” “可以納賦的人,約有兩千一百。” 敖進行了彙報,仍舊無法做到資料精確,不是“餘”,就是“約有”。 樓令可以理解。 能夠大概摸清楚資料就已經非常艱難,哪敢奢求一定準確的資料? “將近四萬人口了?”樓令知道自家在人口的增長速度很快,只是真的沒有想到能夠膨脹得這麼迅速。 敖糾正道:“家主,屬民一萬八千餘。” 現在是不將奴或隸計算在家族人口範圍的。 哪怕是長久的以後,各種家奴仍然不算在國家人口範圍之內,戶冊上登記的才是百姓。 並非是簡單的因為奴隸不給國家交稅,還因為他們不承擔兵役、徭役等義務。 國家當然希望人口越多越好,權貴幹的卻是隱匿人口的操作。 權貴為什麼要隱匿人口?當然是隱匿人口對他們有好處。 至於隱匿人口會對國家造成什麼損失或危害?本該去護衛的權貴才不在乎。 並非權貴不懂國家強盛對自己也有好處這麼一回事,他們更加知道的是國家滅亡,大不了服侍新主子這麼一個操作。 所以,國家興亡,大多數權貴會覺得關他們屁事? 在封建時代,哪怕是皇帝都不一定在乎國家興亡,與國同休的那一批勳貴也以挖國家牆角為終生事業。 類似的事情屢見不鮮,並且不限制在封建時代。 所以,以史為鑑什麼的?有人說歷史教訓的唯一存在價值就是反覆犯錯,還真不缺乏其道理。 樓令習慣性的將奴和隸也計算在人口範圍之內,聽到敖特別提醒,稍微愣了那麼一下下,頷首道:“一萬八。” 哪怕是一萬八千人口,講實話也是不少了! 畢竟,樓令才奮鬥多少年?滿打滿算也就九年,那才不到十年的時間啊! 從數百人發展到一萬八千人,有人會覺得耗費十年很久,一旦知道當代總人口才有多少,又有多少個家族的人口才有一萬八,會知道其中的難度多大。 哪怕是到現在,樓令仍舊有點如在夢中的感覺。 然後,樓令不得不問:“沒有發生什麼事情吧?” 敖花了兩年多的時間走遍“平陵”與“呂”各處,有足夠的權威來回答樓令的問題。 可是,敖有些茫然地說道:“能夠有什麼事情呢?” 頭頂上有一名貴族,平時聽指揮進行勞作,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嗎? 只要頭頂上的貴族有提供日常的吃喝,大家有個安穩睡覺的地方,講實話就是多數人不會再苛求什麼了。 即便是發生虐民的事情,次數不多或受害者不多,多數人仍舊是能夠忍受下去。 這種事情不是胡扯,魯國上次搞復古運動,國內大批人受害,依舊不見黎庶或奴隸起義,一直到三桓對中小家族動手才引起反彈。 從遠古到春秋……,也就是樓令魂穿過來的時代,黎庶或奴隸的暴動或許有,只是真的沒有造成大範圍的影響,可見黎庶和奴隸的忍耐力多誇張。 老樓家正在崛起階段,而知道什麼是崛起階段,一定能夠知道集體的害蟲不多,多數人一心團結協作在做正面的事情。 事實也是,能夠進入崛起階段,該集體指定不能是一副烏煙瘴氣的模樣,要不然還怎麼崛起? 樓令瞭解了家族當前的狀況,講實話就是心情變得比較澎湃。 在當前階段,哪怕只是算一萬八千的屬民,有這個屬民數量的家族都不多。 這麼說吧?一些諸侯國的總人口也就兩三萬,等於說一個老樓家的屬民加奴隸數量都超過他們了。 關於這點也不稀奇,好比如到了資訊時代,一個強國的省的GDP是某個國家全國總GDP那般。 然而,老樓家在晉國還是有點排不上號,起碼不在前十之列。 “我們接下來有其他事情要做。”樓令深呼吸一口氣,自己來回踱步了一小會,看向敖說道:“基礎建設肯定要繼續,更為亟待的是加強家族的武裝。” 根據樓令的判斷,晉國在不久之後必定要進入連連征戰的狀態。 那是晉國君臣決意奪回霸主寶座的必然結果。 因此,哪怕晉國在某一場戰役成功戰勝楚國,不代表戰事就會終止,相反楚國一定會一再反撲。 楚國不是一個能夠輕易打垮的國家,他們有足夠的國力來支撐漫長的戰爭,反倒是晉國很有可能先於楚國支撐不住。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