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一整個白天,秦軍的傷亡怎麼才三四千人呢?因為那是“有序”下的一種交戰,更多的時間是消耗在移動方面,再來是處在第一線的人大機率就是那麼多。
一天就傷亡幾萬、十數萬、乃至於更多,要麼是出現了大潰敗被追殺,不然就是到了熱兵器的高效殺人時代了。
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場打了幾個月,雙方加起來傷亡不超過千人的戰役,尤其是以西方文明出現這種情況的例子最多。
固然有西方參戰兵力少的關係,其實也是一種正常的情況。
只有大勝或是大敗的情況下,一天之內才會出現極大的傷亡,要不然常規烈度的交戰中,傷亡情況真的不會有多麼誇張。
所以了,歷史上的一場戰役才需要打個一年或幾年,真要是一天之內傷亡數萬,打一年或幾年該填進去多少人呢?
當然,特殊情況需要特殊看待,如高梁河車神打一場戰役讓北宋主力近乎損失一半兵力,苻堅一戰打沒了百萬大軍;到了熱兵器的一戰和二戰,幾年下來死傷過億人口。
“對面的秦軍還有多少人?”
“約有三萬的樣子吧?”
“沒有精確資料嗎?”
“只能目測了。”
怎麼目測?不是讓秦軍聚堆或排隊數人頭,其實是看炊煙的數量。
畢竟,一口鍋造出來的飯夠幾個人吃,大體上是能夠算的出來的。
因此無論是古代或是現代,判斷敵軍有多少兵力,大體上都是從後勤去進行計算,再得出相關的猜測。
道理太過簡單,人活著就肯定需要消耗食物,熱兵器時代另外需要彈藥的補充。
樓令在用餐,沒有做大吃大喝的事情,講究的就是一個適量。
等一下還要劇烈運動,吃撐了不止影響靈活度,更多的可能是打著打著給吐了。
這個時候,天色還沒有放亮。
由於今天要進行大戰的關係,晉軍比以往提前了兩刻鐘用餐,他們在吃完之後便會出營列陣。
如果秦軍那邊重視對晉軍的觀察,他們在窺探到晉軍提前吃飯的情況下,一定能夠猜出晉軍想要在進行大肆進攻了。
樓令吃東西極快,用餐完畢出了軍帳,開始了今天的第一場巡視。
篝火和火盆提供了照明,只是要看光源的遠近,好些地方顯得比較昏暗。
士兵肯定是在戶外用餐,他們不是坐一整排或湊一堆,其實就是各自找個地方蹲或坐在地上。
因為當前時代的規則,戰兵的隨扈來自自己的家庭,他們吃的東西可能不一樣,吃飯卻是一定會湊在一起。
到了“士”的級別,好些不在露天位置用餐。
要是個“大夫”的貴族,他們則是一定會在軍帳內用餐。
由於各自負責後勤的關係,大家吃什麼看自家的能力,明知道今天會進行一場大戰,平時捨不得吃的東西就會拿出來煮了。
一圈巡視下來,樓令捏著點來到中軍大帳。
在樓令過去的時候,晉君壽曼還在用餐,裡面的人卻是不少。
“中軍尉吃過了嗎?”晉君壽曼就是隨便搭理一句。
“回君上,已經用餐。”樓令停下來行禮。
隨後,樓令找了個地方坐下,期間不免要觀察軍帳內的情況。
已經到來的人,其中就包括欒書與旬庚,他們的案几上並沒有食物,不好說是吃完被收拾乾淨,還是一直乾坐著看晉君壽曼吃飯。
作為一國之君的晉君壽曼,他的食物並沒有多麼豐盛,必要的穀物類主食,幾塊放在盤裡的烤肉,一些時令水果,加上一大盆的肉湯,也就僅此而已。
放在盤裡的烤肉看上去很大塊,並非是切細碎了的燒烤方式,還能看出最多就是撒了一些鹽巴,沒有加上其餘的調料。
老樓家在進行燒烤的時候,可不是隻放鹽巴,起碼會撒上一些孜然。
“聽說川蜀那邊就有辣椒?我要不要特地派人去‘商丘’或‘臨淄’、‘郢’嘗試購買看看呢。”樓令在一片安靜的帳內,思緒不免會發散。
為什麼不是派人去川蜀尋找或購買?因為當前無論從什麼地方去川蜀都很難。
作為當代最大貿易集中點的“商丘”或“臨淄”,吸引了很多商賈前去做買賣,商品的種類自然也就更多了。
至於楚國的都城“郢”這座城池,它並非貿易型的城市,只是楚國一直在入侵巴國,有可能繳獲到辣椒並擺在市場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