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令確實比較懷疑楚軍會再一次不戰而退。
畢竟,晉國再一次四個滿編軍團齊出,並且不算宋軍的話,擁有將近七萬的盟軍部隊。
這樣子算起來,晉國這一邊能夠動用在與楚軍交戰的部隊接近二十二萬,其中的十五萬還是極其能征善戰的晉軍,有三萬七千五百戰力不弱的齊軍。
“君上,或許可以讓下軍與新軍先行馳援宋國,等爆發實際交戰之後,中軍、上軍與諸侯的部隊再開抵戰場。”樓令給出建議。
晉君周遲疑問道:“可行嗎?”
涉及到戰爭,哪有百分百確認的事情呢?
樓令只能說道:“若是楚軍面對下軍和新軍還是不戰而退,楚國便是真的衰弱了。”
“寡人的意思是,楚國與吳國暫時未分勝負,他們肯跟我們交戰?”晉君周進行猜測。
樓令一時間不太好說什麼。
以前的楚國可以一邊跟晉國交戰,另一邊開啟其它的戰場。這是超級強國的底氣,也是一種超級強國該有的自信。
現在?楚國很明顯在面對晉國的時候,顯得有些底氣不足,肯定更傾向於拼盡全力來應付以晉軍為首的聯軍。
晉國也有過面對楚國顯得底氣不足的時候,一樣需要拼盡全力來應對以楚國為首的聯軍,絲毫不敢有所輕忽大意。
相同的地方在於,無論是多麼底氣不足,晉國或楚國仍舊很難將對方之外的諸侯部隊看在眼裡。這一點是屬於超級強國的驕傲。
最終,樓令說道:“四個軍團再加上盟友一起出現,可能嚇得楚軍立刻撤退,先嚐試用兩個軍團誘使楚軍交戰吧。”
在戰略這種高度,晉君周不敢拿主意,說道:“下軍將與其餘卿大夫商議。若是卿大夫們沒有異議,寡人自然贊同。”
晉君周不希望卿位家族繼續膨脹,並不等於樂意看到卿位家族損失慘重,或是在這種重要的戰役落敗。
其實,作為君主的話,腦子壞了才會想用國戰失利來剪除內部之敵?
君主本身就坐在有利的位置,再是沒有實際的權柄,有的是比設計國戰失利剪除內部隱患的辦法。
故意導致國戰失利,損害最大的還是君主的威嚴,也會導致內部矛盾進一步加劇。
到現代,網路上存在一種聲音,說楊廣是為了削弱門閥世家,才在征討高句麗的戰事故意瞎指揮。
如果楊廣真的是抱著那樣的心思在做事,只能說得到“煬”這個諡號再正確不過了。
晉君周知道自己的威望有限,無法對晉國的軍事力量如臂指使。他也忌憚卿位家族的強大,只是沒有腦子壞掉,試圖在國戰上故意折損卿位家族的私軍。
樓令應了聲“是”,隨後跟晉君周又聊了一會才告辭。
回到駐地的樓令喊來樓小白,吩咐道:“你準備一下,前往謁見中軍將與中軍佐,徵求先由下軍和新軍開拔前往宋國增援的意見。”
樓小白先應下來,一邊看著樓令動筆書寫,另一邊問道:“宋國都城有陷落的危險?”
什麼?宋國都城“商丘”面臨著這樣的危險嗎?
根據樓令所知,二十五萬楚軍將“商丘”圍了一圈又一圈,兩個月來攻打了一次又一次。
最為危險的時候,宋軍失去了一面城牆段的三分之一,玩了命才奪回城牆段的控制權。
“宋人過來,儘管哭得很慘,沒有警告城池有陷落的風險。”樓令寫好了給郤錡和中行偃的信,裝進一個盒子,倒上蜂蠟再蓋上印章。
要知道“商丘”城內城外的守軍合起來超過五萬,只要城外的宋軍沒有被消滅乾淨,守城的宋軍就意味著沒有陷入絕境。
事實也是那樣,只要防禦一方在城池外還有部隊,城池就不算是孤軍守城,內外配合起來會讓攻城一方想拿下城池的難度成幾倍增加。
其實,不是沒有能力,守將會千方百計在城外留下一支部隊,哪怕只有數百上千人,只要能夠對攻城一方造成困擾,便是有極大的存在價值。
對於打城池攻防戰,宋國並不感到陌生。
或者應該說,宋國面對楚國是弱勢的一方,經常被楚軍逼得打城池攻防戰,有著遠比其他國家更多的守城經驗。
其中一次“商丘”保衛戰,打到極度缺乏糧食,到易子相食的程度都沒有投降,逼得攻城一方的楚軍主動撤退。
現在固然有二十五萬楚軍圍著“商丘”實施攻打,可是宋國知道晉國有四個軍團在鄭國境內,另有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