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自己的敵人陷入衰弱的時候,決不能給予任何的喘息之機,必行奮起餘勇追窮寇,要不然難以分出勝負不提,等敵人緩過氣來倒黴的一定是自己。
樓令明白晉國很難屢次攻進楚國本土,尤其是下一次楚國會做充足準備的條件之下,自然想著逼迫楚軍主動北上。
無論是晉軍要攻入楚國本土,或是楚軍要攻入晉國本土,雙方都需要跨過至少一個國家。
鄭國的疆域面積不算太大,平面地圖看去跨度至少九百里,真正走起來絕對不會少於一千五百里的路程。
晉國想要攻打楚國本土會容易一些,大軍借道“孟津”來到大河南岸即可。
楚國想要攻打晉國本土會困難很多,他們走周王室地盤會引得周天子向諸侯求救,走其餘河段需要展開渡河作業。
其中的一個關鍵是,鄭國倒向哪一邊就會增加另一邊的難度。這個也是晉國和楚國一直為難鄭國的原因之一。
說來說去,晉國已經連續兩次給予楚國沉重的打擊,明確知道楚國難以正面交鋒,多麼愚蠢才不進入楚國實施打擊?
只要晉軍進入楚國本土,無論楚國有沒有集結大軍交戰,受損最為嚴重的一方一定是楚國。
那種受損不會僅限於物理層面,政治以及精神領域一樣不可避免,乃至於後兩者的損失造成的後果更加嚴重。
舉個例子就能夠知道了。
明末時期的大明無論再怎麼虛弱,總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吧?無非就是內憂外患加身,各個群體對老朱家不再抱有信心,統治不亡也該亡了。
簡單來說就是,人心散了必定讓隊伍變得不好帶。
楚國要是無法有效抵擋住晉軍的入侵,再龐大的疆域面積,有多少人口或資源,勢必就會變得人心渙散,不是得到一個亡國的下場,便是隻剩下苟延殘喘的格局。
當然了,晉國勞師遠征的風險很大,過程中的耗費不會小。
只不過,晉國想要解決楚國這個麻煩的對手,近階段確確實實是最好的機會。
“不是我在執政,只能透過說服郤氏來決定國策。郤錡不難說服,他坐在中軍將的位置上,願意從國家的角度權衡利弊。荀氏和範氏才是繼續打擊楚國的最大障礙。”樓令看著遠處中行偃的側臉,心裡有了一些決定。
他們已經離開周王室的地盤,將要途經單國回到本土。
樓令預測楚國主動出擊的機率更大,並且極有可能是殊死一搏的姿態。
現實太現實,一切只因為楚國再不做點什麼,晉國計程車氣更高,列國更加不敢違逆晉國,楚國想要翻盤就太難了。
現階段的晉國越大越強,隨著晉國展現出絕對強大的一面,不使用戰爭獲取,一樣可以敲詐諸侯。
而因為諸侯知道晉國很強大,他們只能接受來自晉國的敲詐,不是惹來晉軍實施討伐。
晉人的蠻橫早就被天下人所見識到,他們不是不想反抗,只是無法反抗而已。
晉國在與楚國交鋒階段都有餘力對付其他國家。
現在,楚國眼見著將要倒下,諸侯哪來的膽子與晉國對抗呢?
這些事情絕不可能只有樓令想得到,楚國一直不缺人才,一定會有楚人想到並向楚君審進言。
所以,樓令判斷明年楚國必然會有大動作,只是不好斷定動作究竟會有多大。
有了那樣的猜測,樓令需要轉頭捋一捋晉國內部當前的形勢。
範氏的重心在東部和東北部,他們想要用最快的速度解決狄人這個隱患,自然而然不太願意家族的力量被分散。
去年和今年,範氏連續兩年對鮮虞展開打擊,礙於那邊地形複雜的關係,取得的實際成績比較有限。
目前,鮮虞成了各支狄人的領袖,他們龜縮到山林之中跟前去作戰的範氏私軍玩捉迷藏,只要不展開決戰的話,捉迷藏的遊戲能夠玩很久。
至於鮮虞帶著一眾狄人跟範氏決戰?想來鮮虞首領的腦子不會壞到這種程度,會選的就是繼續拖,拖到範氏先受不了,衝突緩和下去。
因此,範氏究竟要與以鮮虞為首的狄人糾纏多久,沒有可以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荀氏倒是沒有對誰進行軍事行動,他們甚至進行了某種程度上的收縮。
樓令其實理解中行偃想要消停的心態,荀氏內部出了問題,一個不好可能造成分裂,一定會讓中行偃生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
荀氏會造成現如今這般,首先是中行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