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作為前提,互相都不會放棄,認定咬牙撐過去就將獲得最終的勝利。
在那種想法的支撐下,晉國和楚國都不可能放棄繼續採取動作,再艱難都會支撐到實在撐不下去的那一天。
沒有這種認知的話,晉國或楚國根本不配競爭天下霸主的寶座。
“最重要的是齊國。只要齊國不出現問題,其他國家不是什麼大問題。”智罃特地來找樓令,不光是要一個態度,主要是樓氏負責與齊國進行邦交。
樓令正色說道:“我會嚴密監視齊國,必要的時候會親自過去。”
“剛打贏一場大型戰役,結果害怕諸侯,我們到底是贏了還是沒有贏。”智罃的這種表態,其實也是晉國君臣當前的心態。
這個就是慘勝帶來的不自信了。
歸納一下。
智罃有一個提議,想要一再召喚諸侯出兵,與晉國組成聯軍一再南下,逼迫楚國出兵北上。
在那個提議中,智罃的意思是能不跟楚軍交戰,不用一次次真的開打。
主要目的是,一次次勾引楚國出兵,消耗楚國的國力。
樓令第一次聽智罃闡述的時候,腦子裡總是有什麼要浮現,偏偏一次次沒有成功“浮現”出來。
瞭解歷史的人,能夠知道那是晉國的“三駕疲楚”國策,確確實實就是由智罃提議併力主執行。
當前的晉國,另一個應對方案佔了主流,也就是繼續與楚國硬碰硬地大打特打。
堅持正面硬打的是晉君壽曼和欒書、郤錡,其餘人沒有在正式場合明確表達態度。
晉君壽曼希望繼續正面交戰,可能是認為打贏了一場大型戰役,認定楚國不是晉國的對手,自然希望光明正大擊敗楚國,同時一再消耗卿位家族的實力。
欒書的想法是什麼比較難猜,可能是想要正大光明獲取天下霸主的寶座,也許是不希望旬氏來主導晉國的未來。
郤錡?他極可能就是嫌麻煩。
送走了智罃的樓令更陷入很長時間的沉思。
無論是從國家層次考慮,還是從家族需要定論,樓令得出的結論是:必須支援智罃的方案。
樓氏是晉國的一個家族,以實力定論,反正不是哪一個家族隨隨便便能夠端上桌了。
問題出現在哪裡?樓氏實力膨脹得太快,需要一段時間來進行消化。
那樣子的前提之下,便是有再多的家族破產,樓氏可以一再吸納,講實話就是風險會極大。
直接說就是,到時候是樓氏會被搞得派系叢生,導致外人看著很強,實際上一推就倒。
這樣一來的話,智罃所提的方案,無論對晉國或是樓氏來說,真的才是最佳。
今天,樓令得到召喚前往宮城。
“子反自殺了。”郤至看到樓令,講出這個訊息。
其實,關於子反自殺的訊息,樓令在半個月前就已經收到,只是他沒有對外人講過。
樓氏在列國都有安排人收集訊息。
太過重要的訊息肯定不好知曉,一般是在各國都城的食肆之內聽人議論,覺得有價值就傳回家族。
需要特別打探訊息?自然依靠平時砸錢交朋友,只是很難刻意打聽到某個國家的核心機密,一般只有對方說漏了才可以知曉。
事實是什麼?光憑砸錢能夠觸碰到的階級不可能太高,原因是當前並非一切向錢看的時代。
在當下,有爵位是個貴族才有進入貴族交際圈的資格,再怎麼有錢,其實在貴族眼中只是待宰的羔羊。
當然,不是貴族的話,壓根就沒有私人財產,何來有錢一說?
所以了,什麼安插間諜收集情報之類,不是貴族很難收集到層次太高的情報,想要層次足夠就別想隱瞞來歷。
最為簡單的例子……
是個貴族,對吧?
然後,是哪一個國家貴族呢?
來歷都說不明白,沒有相關的證據,張嘴說什麼就是什麼啊。
到了現代想當面騙人,起碼要有一身好行頭,再開一輛好車,展現出一定的實力,不然誰願意搭理?
樓令總是會先人一步收到各種訊息,由於是安排人收集特別的關係,自然是不好講出來。
要不然的話,別人就該思考樓令那麼做是為什麼,懷疑自己身邊有沒有被安插人手了。
樓令當然會國內外都進行佈置,只是在他這一代效果會相當有限。
那是有外人投奔,幾乎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