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利與否一樣會死很多人。
沒有太複雜的道理,不將對方的死忠儘量清理乾淨,勝利了也很難睡個好覺啊!
倒是先氏覆滅期間的死亡人數不多,只不過那是晉國公族內部的鬥爭,互相之間有血緣關係,投靠贏的一方不算背宗,換一位共同祖先的子孫來治理而已。
趙氏不是晉國的公族。
樓氏同樣不是晉國的公族。
那麼,樓氏清理韓氏,一定會更加血腥,理由是缺乏統治的法理。
確認平定“韓”地的樓令沒有馬上離開,他當場賞賜了有功之臣,安插一些新的家大夫在“韓”地,提拔了一些願意配合的本地人,又過去十天才啟程離開。
這一次,樓氏出動一萬七千私軍攻伐“韓”地,事後一番統計下來,總傷亡人數不到兩千,戰死者不過一百八十七人。
“我用偷襲的方式奪城,事先刻意臨時下發了那麼多甲冑,攻堅不是甲士就是披甲者在做,要是傷亡很慘重的話,我也別謀求卿位了。”樓令知道怎麼回事。
平息了下來,樓氏私軍卻不是全部撤離,留下兩個“旅”充作衛戍部隊。
那兩個“旅”分別由樓森和樓冰統率,他們的任務除了維穩之外,便是繼續抓捕可能的反抗分子。
反抗分子竟然還有“可能”這種說法?那不是統治權剛剛變更,一定有人不甘心利益被損害到,樓令在的時候不敢有什麼動作,等樓令離開可能憋不住嘛。
樓武與樓令同車,說道:“父親,接下來就是攻打‘河陽’了?”
根據事先的分配,樓氏確實還能夠拿到一個“河陽”。
“不著急。”樓令是一點都不急,笑著往下說道:“我們攻取‘韓’地才用了二十天不到,其餘家族的入侵部隊可能連其它城牆都沒有登上去過。”
這真的不是在開玩笑。
春秋時期的國戰極少發生城池攻防戰,以至於沒有人花心思研究怎麼攻城或是守城,打城池攻防戰玩得是最原始的蟻附攻城。
什麼是蟻附攻城?簡單來說就是沒有過多的花招,沒有太多的攻城器械,攻城過程中讓士兵攀爬梯子去填線,直至兵敗或取得勝利。
樓氏那麼快拿下“韓”地絕對會幫到荀氏和範氏。
因為韓氏的“都”淪陷,沒有了效忠的物件,家廟還被控制,必將對其它地方的韓氏眾人造成毀滅性的心理打擊。
樓令到現在都還沒有派人報捷,一來是不想顯得太快,再則就是有心讓各處的韓氏守軍繼續堅持。
這是樓令要消耗荀氏或範氏的兵力嗎?直白說:順帶的。
更重要的是樓令不想驚到其餘家族,免得他們好奇之下打聽樓氏怎麼攻取“韓”城,獲取“韓”地期間又是使用了什麼手段。
樓令可以不擇手段,但是不能讓太多人知道,如此簡單的原因罷了。
那麼,樓令為什麼不繼續在“韓”地駐兵?
樓令帶兵來了“耿”地邊上,沒有實際離開“韓”地。
根據分配,韓氏的“耿”地被交給了荀氏。
樓令在攻略“韓”地期間,有在關注其它戰區的進展,多數交戰發生地的情況不令人意外,許多的入侵一方連城頭都沒有觸控過,大多是在清掃城外的村莊。
先掃清村莊,再實施攻城,正確的步驟確實是這樣。
樓氏是採用偷襲的方式,才直接給“一步到位”了。
傳統的攻城,不先將城外的敵人儘可能消滅,一旦進行攻城會面臨城中的敵軍與外面的敵軍進行內外夾擊。
“我們要幫荀氏?”樓武在來到‘耿’地邊沿之後,進行提問。
樓令反問:“我們為什麼要幫荀氏?”
且不提荀氏要不要樓氏來幫忙拿下“耿”地,只問幫了對樓氏有什麼好處就行。
好處頂多就是讓荀氏看樓氏更加順眼,不可能獲得土地、人口或其它資源。
有害的地方?幫忙攻打“耿”地一定會死人。
樓武非常不明白,說道:“那我們過來……”
樓令笑呵呵地說道:“等看看,有沒有人會在‘韓’地試圖反撲,也是等荀氏會不會有人過來詢問。”
如果荀氏有人過來問,樓令會大發慈悲告知“韓”地已經陷落的訊息,並且會拿出韓氏的大纛去當證據。
韓氏當然有大纛,只是從此以後變成樓氏的所有物了。
日後,樓令親自出徵的話,可算是可以亮出大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