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薛崇訓並不覺得此前一直韜光養晦的李隆基黨羽有多大的勝算,但中央失去太平公主這個主心骨,加上李守禮的皇帝名分本就不甚合法,在權力更替之際風雲莫測,有些事兒真不得不防啊。
正文 第十七章 東秋
書香屋 更新時間:2011…7…23 6:28:41 本章字數:3160
昌元二年九月間秋色已經很深了,田裡的稻穀業已收割,留下大片的谷樁發了綠油油的再生苗,倒為這萬木凋零的時節增添了些許生命色彩。地處黃河沿線的東都洛陽,城中多有落葉喬木,當此歲枯之際,自然是落葉飄零,氣氛有些蒼涼。
好在洛陽是帝國東部的經濟文化中心,各國各地商賈雲集貨物集散、遷客騷人絡繹來往,人口相當稠密,熱鬧的氣氛讓人口幾乎都忘懷了秋的悽清。
城內更有武則天時建造的皇家宮殿“永珍神宮”,高達二百九十四尺(八十多米),壯觀異常堪稱這個時代的奇蹟。雖然武則天去世後,自中宗朝起,政治中心就向西轉移,長安逐步恢復了中央的位置,河東王改革漕運制度後長安物資日益豐富,洛陽逐漸退出政|治巔峰,成為了中樞權力中失勢落魄者昏昏度日的地方,但是並不影響其繁華程度。
經濟的繁榮讓人們衣食無憂,而那些滿腹經綸的文人又在這裡書寫了無數的篇章,這是一個富有內涵和浪漫的古都。景雲年末期長安的一場激烈權力鬥爭落下帷幕後,雖然沒有大興牢獄,但被貶出長安的文武不在少數,洛陽成了他們傷春悲秋之地,這些文化修養很高計程車族也為這座古都增加不少文化氣氛。
前宰相姚崇就是其中之一,被貶到洛陽做府尹已經幾年,因為他以前在景雲年間多次幫李隆基說話,又權重宰相,自然不能再呆在中樞了。他還算好的,前禁軍將軍張韋在權力角逐中被趕出京師,連個官兒都被給,直接讓他自謀生路去了。
張韋以前本就是江湖豪傑出身,因為被李隆基賞識才提拔到京裡慢慢做上的禁軍將軍;現在沒他什麼事兒了,便繼續幹老本行跑江湖。不過這倒餓不死他,張韋的號召力和組織能力不錯,很快就在洛陽碼頭幹得有滋有味,碼頭組織上下貨上貨的苦力、租車租馬的行當,還有一些遊走在律法邊緣的諸如收賬放貸之類的事兒,他都有所參與。又有洛陽府尹姚崇以前是親太子黨的官僚,對張韋這樣的舊人自然多有照顧,讓他在洛陽城混得風生水起。
張韋此人出身不怎麼好,和官場上的人又很有些不同,相比之下沒什麼顧慮,念及李隆基和他的情誼,倒是很講義氣。李隆基逃出長安之後,就是他出面隱蔽保護的,要不然李隆基堂堂做過皇帝的人也會沒有容身之處……敢藏李隆基這樣的人,真得冒著殺頭滅族的罪,一般人真沒那膽量和能耐。
現在李隆基就成了張家帳房裡頭的人,平日都不怎麼見人的,一塊兒的還有姜皎、高力士、王琚、劉幽求等死黨,這些人除了跟李隆基一條道走到黑基本沒其他出路的人,更有宦官高力士對太平黨充滿了仇恨,一心就想報仇。大夥自然不會拋棄李隆基這麼一個有出身有身份的人。
李隆基當初逃奔時,帶著東宮衛隊三四百人,統帥是他的家奴王毛仲。這貨是高麗人,在唐朝毫無門路,李隆基對他好重用他,也是跟定了三郎的人。當時張韋秘密接應了李隆基等人之後,認為衛隊人數太多容易暴露,便叫王毛仲帶著人投別處去了。
正好張韋的兄弟在洛陽城外得到了官府開礦的憑文,準備招壯丁挖礦,這不正趕上了麼?衙門裡姚崇那些人知道是張韋的弟弟,誰還找他麻煩,早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於是東宮衛隊便脫了衣甲收起兵器分批投到礦山,佯裝成苦力隱瞞身份。好在礦山地處偏遠人煙罕至的山中,安全性反而不錯。加上王毛仲平日一直向將士灌輸會捲土重來,暫時吃點苦,只待日後飛黃騰達,加上軍隊本來就有組織和管制,一時就如從世上消失了一般。
只可憐曾經的皇帝李隆基虎落平原,終日躲在破舊的帳房裡艱難度日,要不是他正當年輕心中尚有鬥志,習慣了錦衣玉食光鮮體面的皇帝如何能忍受這樣的生活?
還在臥薪嚐膽兩年之後,機會終於來了,在京師的舊黨細作遞來訊息,太平公主身患絕症不知死活,已經多日不見朝臣了。太平公主朝的懷柔政策起到穩定局勢作用的同時,也留下了諸多隱患,比如那些鐵定和李隆基有關係的人沒有被清算,就如催日用這樣明顯是李隆基舊黨的人居然還在官位上……因為一旦清算,事情就複雜了,很難避免無辜牽連。像武則天朝時為了減除異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