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能讓他來參加。”
此言一出,眾人的皆為之一震,他的精神隨之激動起來,他們從方紹的眼神和口氣中已然預感到,接下來必然有極為重大的事要發生。
方紹環看著這些心腹之臣,這些人他用了十佘年時間方才聚集在身邊的少壯精英之輩,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現在,他就要用這些人完成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深吸一口氣,方紹肅然道:“我已奉皇太后密詔,兩天之後的宮宴之時,率爾等引軍入宮,一舉擒拿龐統司馬懿一千逆黨!”
(未完待續)
第四百五十三章 備為其主
果然是個驚天動地的大計劃。
儘管群僚們已然猜測出**分,但當方紹親自宣佈出來時,眾人仍難抑內心的激盪與興奮。
東征西討,經歷過血與火的洗禮,他們對即將發生的鬥爭並不畏懼。他們之所以激奮,是因為他們知道,這場即將發生在帝國中心的戰爭,決定是不僅僅是個人的榮辱,而是整個國家未來。
大漢帝國何去何存,將在兩日之後決定。
沒有人反對,這裡的每一個人,他們的事業與命運,都緊緊的與方紹相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無論出於私心還是對方紹的感恩,他們都必須無條件的站在方紹這一邊。
決定這場戰爭勝利的關鍵,就在於對京城的控制。
漢國目前的常備軍大約有近三十萬,其中外軍約十五萬,中軍約十五萬。
外軍中,一萬駐紮於黎陽,控制黃河南北通道,一萬駐紮於幽州,防備北方胡人及警戒遼東公孫氏政權,三萬駐紮於兗州豫一線,這五萬兵,主要用於對原魏國兩河腹心一帶的控制,五萬兵馬皆由魏延都督。
在原吳地,同樣駐紮了約五萬兵馬,由費棉、關興、馬岱所都督,負責監視,並鎮壓吳地的反抗勢力。
剩餘五萬兵馬,則分散駐於益州、涼州、幷州,主要為防備南中、西域及塞北諸胡。
除此之外,漢廷尚有近十五萬的中軍,與同等數目的外軍形成內外製衡的局面。
這十五萬的兵馬,兩萬駐於陳倉一帶,負責拱衛長安以西,兩萬駐於北地郡,負責拱衛帝都之北,另有約三萬駐紮於弘農一線,用於應對來關東的威脅,此外尚有一萬駐紮於三輔備郡。
這總計八萬的兵馬,負責京城外圍的防禦。剩餘七萬兵馬,則駐紮於京城長安,分別負責京城備門,以及皇宮的警戒任務。
魏延出身寒門,又是方紹至交,一旦長安事變,原魏地司馬懿一黨的地方官吏若起兵造反,以魏延的能力足以平定。
吳地士人基本沒有參與到漢廷的爭權奪利中,故無需擔心因為京城事變而生叛,即使有部分人趁中央生亂起事,費樣、關興、馬岱等輩雖然不是方紹最親近的嫡系,但朝中的鬥爭與此三人關聯不大,無論誰當政都足以保證他們忠於朝廷,依靠他們鎮壓吳地也不成問題。
弘農的駐軍是大將軍張飛的親信,以張飛與自己的姻親關係,在這場事變中,張飛也將參加宮宴,故足以保證這一支兵馬不會反對自己。
陳倉、北地等地的軍隊,雖非方紹嫡系人馬,但其中有不少將領都跟方紹瓜葛不清,況且這些兵馬距長安較遠,基本也構不成什麼影響。
這也就是說,左右事變的關鍵,就在於駐守於京城之內的七萬中央軍,而這七萬的兵馬,大部分又由中領軍和中護軍統帥,在方紹的努力下,前幾年姜維已被任命為中領軍,而中護軍之職,則由馬謖充任。
姜維是方紹的親信,馬謖是方紹和諸葛亮“共同”的親信,他師徒二人當年的這個部署,正是為了把京師武裝力量完全置於他二人的掌握之中。
在那份參宴名單中,姜維和馬謖都不列名,方紹起初是打算把馬謖也一併召入宮中,到時候姜維便可以中領軍的名義,直接操縱京城所有軍隊。
但是後來方紹又想,諸葛亮料事如神,如果自己這麼做,難免會引起諸葛亮的疑心,所以,他在三思之後,便並未把馬謖列入參宴名單。
備人的任務分排完畢,鄧艾的任務是率軍控制京城各門,王平的任務則是控制武庫,以及外城通往皇城的各條主要幹道,最重要的任務,方紹則交給了姜維,令其率軍直入宮城,逮捕司馬懿一黨,將諸葛亮一黨進行軟禁,全面接管皇宮的防務。
“伯約,你的責任重大,能否成功的關鍵,就在你身上了。”方紹撫著姜維的肩,語重心長的鼓勵道。
當年,方紹打算組建自己的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