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部分(1 / 4)

小說:永曆四年 作者:蒂帆

後來隨著陳文收復金華,魯監國朝廷卻是被清軍趕出了浙江,黃宗羲便開始了奔波於南京、寧波以及金華這三點之間,將他得到一切情報都儘可能的送到陳文軍前。

那時候稱得上是陳文與黃宗羲之間關係最為融洽的時候,黃宗羲甚至還替陳文向周家求親,但是隨著陳文對士紳態度的明朗化,陳、黃二人的關係急轉直下,很快就降到了冰點,由此才有了黃宗羲復起大蘭山的事情。

奈何,復起大蘭山慘遭清軍突襲,險些連命都喪在了大蘭山上,最後還是陳文親自領兵救援,他們才能倖免於難。可是到了那個時候,雙方的關係也不再是像從前那般對等,黃宗羲等人面對大敗滿洲八旗的陳文其心理上是處於嚴重的劣勢的,便是轉為合作態度其實也多是迫不得已。

正是因為如此,黃宗羲這幾年也是儘可能的不去見陳文,乾脆在寧波著書講學,但是家中經營的茶莊和工坊,也或多或少的與陳文有著關聯,此番見了陳文也是頗有些尷尬。

“前些日子,拜讀梨洲先生關於田賦改革的積累莫返之害的文章,餘以為很有道理。”

“輔仁過譽了。”

陳文與黃宗羲相談甚歡,甚至重新恢復了以表字相稱的舊觀,在座的眾人互相對視了一眼,萬泰也抓住了一個空子向黃宗羲使了一個顏色。然而,後者接到了暗示,卻並沒有立刻做出反應,反倒是沉思了片刻,才出口向陳文問道:“輔仁,”

第一百零九章 黃宗羲

重開科舉?

中國自古以來,人才選拔制度經歷了世卿世祿、察舉徵辟、九品中正、直到隋唐時才確立了一直延續到清末的科舉制度。

從隋唐至今,科舉制度已有千年的歷史,其間有過衰落,無論是唐末五代的武人亂政,還是暴元時針對三、四等漢人的種族歧視,都未有徹底的斷絕科舉制度的存在。其後的大一統王朝,無論是兩宋,還是明清,都是科舉制度大行其道的時代。

究其原因,不僅僅是所謂的傳統,更重要的還是科舉制度比之此前的人才選拔制度都是有著先進性存在的,其中的公平性對於寒門士子而言乃是敞開了一扇大門,而非是原本那般全部掌控在世家大族的手裡。

不可否認,科舉得中者,官紳富戶家庭出身的是要佔據多數,因為他們有著更多的資源,他們可以聘請名師,可以購置書籍,可以遊學各地,透過這些手段來實現對知識的更好吸收,甚至還可以賄賂考官和獲取試題,靠著作弊的手段來達成目的。但這並非是科舉制度的錯誤,因為無論到了什麼時代,無論換了什麼制度,有權有勢的人們總會比普通人擁有更多的資源,而獲取更多資源的方式也更加多樣化,這是根本改變不了的。

用後世的一句話說來,沒有高考,你拿什麼去和官二代、富二代比拼,同樣的道理,沒有科舉,寒門士子又有什麼資本去和官宦子弟,去和富人家的孩子擠那一條獨木橋無論最後的結果如何,起碼總比連一個機會都沒有要強吧。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取代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這無論從哪個角度上看都是具有著跨時代的進步意義,甚至到了明朝末年依舊是如此。

科舉對於士人來說的意義毋庸置疑,無論是優免制度,還是作為步入官場的途徑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

此時此刻,隨著黃宗羲把話挑明瞭,席上的眾人無不是一臉期待的望向陳文。而陳文也很清楚,黃宗羲的這句話沒有向永曆朝廷發問,而是問向了他陳文,不僅僅是立場的試探,本身也是一種站隊的表態,此間他們也正在用期寄的目光等待著預期的回報,哪怕只是口頭上的承諾。

“不瞞梨州先生,此事我在啟程南下之前,與牧翁,與齊王府的高層官員都進行過討論。計劃是在北伐結束之後,說到底,未能全面收復失地,僅僅在江南半壁進行科舉考試,名不正言不順不說,對北方計程車子也是不公平的。”

“那些北方人不是都降了韃子了嗎?”

陳文把話說得很明白,更是稱得上合情合理,席上眾人聽了登時便是面露喜色。可也就在他們準備起身向陳文敬酒,進一步拉近彼此間的距離的時候,一聲腹誹響起,席上當即就是一靜。

氣氛有異,更是萬泰請拉了一把,那人連忙起身告罪。這大喜的日子,陳文也沒有怪罪,只是心中暗道明朝慣出來的這些士大夫身上的臭毛病看來一時半會兒也不是那麼容易扳過來的,便繼續與黃宗羲等人飲宴。

陳文不喜歡明末計程車紳,對那些自稱遺民,但卻鼓勵後輩子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