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獎學金。以繳獲群虜家資,以日本向滿清走私武器為由強行租借石見銀山,收巨利以興教育……
建立內閣、諸部司掌行政;中樞、省、府、縣四級提刑掌司法;修民法典,設由勳貴及資深文官組成之元老院掌立法;置兵部、駐軍及戰兵部隊、軍需部及軍工部分掌徵調、作訓、保障三權……
改革科舉制度,定百分制,逐年剪除八股內容。興明算、物理、化學、明法諸科,調整士大夫知識結構……
新政厲行,士大夫多有不滿。然則夏太祖行事果決,性格堅毅。依法治國,雖不滿亦不足以改變。其言及嚴禁纏足是為夏帝國之剃髮易服者,無非口舌之快爾。
與歷朝不同,夏帝國建立於韃虜席捲天下之末,民生凋敝,雖行恢復民生之法,然則嚴禁開荒,厲行軍功授田之法,大批無土之民投效各省都督府,以為備補之士,更多有為軍功地主招為佃戶及種植工人者。
民戶自耕農恢復比例緩慢,軍功地主遍佈全國,種植園及種植合作社盛行,沿海各省出產之經濟作物經工坊加工,遠銷海外,亦使夏帝國稅賦結構較之前明發生質變。
奈何,土地之獲取,只可得之以軍功。軍功貴族集團、軍功地主階級以及渴望獲得永業田土之百姓,構成了擴張的主力軍。
夏帝國迄今為止,並非平均,而是每一年都在進行著或大或小的戰爭。即便是復興元年為起點的休養生息二十年的國策之中,對漠南蒙古各部的懲戒、對遼東的滿清餘孽的追剿、對朝鮮反夏勢力的清除、對西南各省土司的改土歸流,也從未有停止過。
至復興三十年,前明之奴兒干都司大部、河套地區、陝西行都司及朝鮮全境已納入版圖;湖北、湖南、廣西、貴州各省土司或降或逃,改土歸流只餘雲南一省。雖叛亂之火未消,然駐軍厲行清剿,數載之下,由軍功田土組成之種植園確立,漢人遷徙日多,土民反心消弭,以入漢籍為樂事,自此永為中國之地。
然,文帝登基,為求君主集權,扶持儒家士大夫制衡軍功地主。文帝興國三年正月十六,政變爆發。翌日,文帝退位,其姊秦國大長公主即位,是為武帝。
夏帝國初立之時,四夷來朝,太祖納暹羅、琉球等諸國入朝貢體系,拒絕為朝鮮復國,併吞其地置安東都護府。
復興元年,緬甸洞吾王朝白莽殺兄自立,太祖拒絕承認白莽為緬甸國王,封建明王於緬甸,以晉王為輔,支援大批軍需物資。
翌年四月,晉王破緬北阿瓦,明王朱由榔建明國,改阿瓦為承天府,入夏帝國朝貢體系。
然則南下之時,晉王本部兵馬多有逃亡,於夏帝國受到壓制的儒家士人及西南土司雖多有先後南下者,但其人多無治國之能、統兵之才,且內耗甚多。再兼漢族人口比例過低,緬甸反抗逾強,以致晉王連戰連捷,攻滅洞吾王朝,卻始終未能徹底佔據緬甸,只得與孟族重建之新白古王朝對峙於緬甸中部。
復興十五年,延平郡王病故,其子鄭經請為藩屬,太祖不允,遣吳登科為招討大將軍,陳奇策為招討副將軍伐之。鄭經兵敗澎湖,請降,臺灣納入版圖。
武帝正國四年,晉王病故,世子繼承晉王之位。然,少晉王無法與其父才具相比,苦戰經年,阿瓦為白古王朝攻陷,晉王李嗣興力戰而亡,世子護衛明王朱由榔逃亡雲南,請求內附。白古王朝盡屠阿瓦漢人。
武帝正國五年,明王請為國賓,夏軍集結六萬,輔以日本、琉球及臺灣土著組成之歸化軍自海路攻入緬甸,破仰光,於次年十月全取緬甸。設護緬校尉,置於南洋都護府之下,緬甸一國不復存焉。
攻略緬甸期間,夏軍及歸化軍受命武帝,盡屠緬甸孟族及附逆之緬族,武帝盛讚其為以牙還牙,以血還血。自此之後,武帝享國一甲子之久,於周邊列國多有屠戮,南洋、安西、安北、鎮北四大都護府確立,鮮血女皇之號震懾全球。
武帝正國六十年,武帝病故,傳位於文帝之孫,是為宣帝。宣帝例行武帝國策,大肆對外擴張。
自此亦為夏帝國之永例……
………………
昨天承諾的後記,大概就是這樣,剩下的,自行發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