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發展期,〖中〗國的幾大造船廠能在一九三八年之後建造大型戰艦。就是靠德意志第二帝國在一九三五年之後提供的無償援助。而宋靖國的德意志第二帝國之行能夠取得那麼巨大的收穫,也與德意志第二帝國轉變觀點,加強與〖中〗國的合作關係有關。
說得簡單一些,在此之前,德皇一直把〖中〗國當成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附庸國”說得難聽一些,在德國上層眼裡,〖中〗國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一部分,也就理應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利益服務。這一點,在德意志第二帝國出面干預中日停戰談判的時候體現得極為明確。可是在此之後,德皇的觀點發生了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講,此時德意志第二帝國對〖中〗國的需求遠遠超過了〖中〗國對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需求。在一九三五年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上下都有一種認識,即沒有〖中〗國在遠東牽制紅俄,那麼德意志第二帝國將再次兩線作戰,而且這次會從一開始就與最強大的幾個國家交戰,而帝國根本不可能在這樣的局面下取勝,也就必須指望〖中〗國能在未來的全面戰爭中,起到關鍵作用,至少在最關鍵的時候,幫助德意志第二帝國消除來自紅俄的威脅。也就是說,到一九三五年,再也沒人把〖中〗國當成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附庸國,而是成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盟國。
這種身份上的轉變,對〖中〗國的影響非常大。
雖然在一九三五年之前,〖中〗國的工業化程序已經走過了兩個五年計劃,並且開始了第三個五年計劃,主要的工業專案都已完成,工業生產規模超過了義大利與法國,成為全球第四工業國,僅次與美國、德意志第二帝國與英國(當時還沒有紅俄的工業統計資料),但是〖中〗國的根基依然十分薄弱,而且主要體現在工業技術上,即〖中〗國的工業力量都是建立在技術引進之上的,並沒有自己的工業技術科研實力。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在一九三五年之前,〖中〗國生產的所有坦克,其高壓坦克炮與裝甲鋼都需要從德意志第二帝國進口,甚至連坦克發動機也得進口,〖中〗國的坦克廠只負責組裝。再比如,當時〖中〗國建造大型戰艦所需的高質量裝甲鋼材都得進口。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國沒有用來製造這些產品的工業裝置,也不具備自行研製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即便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也不可能無緣無故的把最先進的工業技術與工業裝置出售給〖中〗國。原因很簡單,如果〖中〗國獲得了這些技術與裝置,就能憑藉更加低廉的勞動力,在全世界範圍內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企業競爭,擠佔德意志第二帝國企業的市場份額。
有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援助,這些問題就不存在了。
雖然中固依然主要依靠引進來獲得先進技術與先進裝置,但是至少能夠獲得當時最先進的工業技術與工業裝置。比如,為了幫助〖中〗國獲得單獨建造大型戰艦的能力,德意志第二帝國不但為〖中〗國援建了數座大型船臺、以及出售了數臺萬噸級水壓機,還幫助〖中〗國培養了上萬名艦船工程師與高階技工。
可以說,如果沒有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援助,很難想像〖中〗國能在如此短的時間之內,從一個一窮二白的落後國家,發展成全球前五的工業強國。更難以想像,在二十年前,〖中〗國連火柴都得進口,而在二十年後,〖中〗國不但在傳統商品上霸佔了全球市場,還在工業產品上與其他國家競爭。
事實上,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紅俄。
在一九三八年之前,紅俄也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但是技術水平非常低,根本無法與傳統工業強國抗衡。甚至可以說,在一九三八年之前,紅俄與整個世界都沒有多大關係,彷彿根本不是地球上的國家。
一九三八年之後,隨著德中聯盟形成新軸心的跡象越來越明顯,以及德中海軍軍備建設加快,美英認識到紅俄是牽制德中的重要力量,開始暗中為紅俄提供幫助之後,紅俄的工業技術才有了較大的進步。如果完全依靠自身實力,紅俄根本不可能在短短十多年之內追上傳統強國。
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合作,讓平國獲益匪淺。
只是,這也把〖中〗國推上了風口浪尖。
要知道,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合作的代價,就是與紅俄對抗,成為遠東的“磁鐵”
更重要的是,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合作,把〖中〗國擺到了美英等傳統列強的對立面上,讓〖中〗國不得不面對來自太平洋對岸的考驗。!。
第四十九章 中國式奇蹟
國際局勢變幻莫測,讓馮承乾變得更加小心謹慎。
當然,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