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訂作戰計劃…的時候,魯志剛就提到,陸戰隊只負責攻打美軍防守薄弱的島嶼,如果遇到美軍重點防禦的道路,則由陸軍承擔主要作戰任務,陸戰隊只負責開闢登陸場與後勤保障。
當然,陸軍也樂於承擔作戰任務。
原因也很簡單,打到這個時候,除了攻佔莫爾茲比港。陸軍就沒有參加過戰鬥,而攻打莫爾茲比港的行動又沒有任何挑戰xìng,美軍在前期炮火準備結束之前就已崩潰,地面戰鬥打得並不jī烈。
再說了,在西南太平洋戰區,陸軍將領的地位高於陸戰隊將領,名義上是戰區司令部的二號人物,僅次於海軍將領。如果陸軍在戰場上沒有出sè的表現,就算打贏了,陸軍也是臉上無光。
看得更開一些的話,就能發現,陸軍也急於在西南太平洋戰場上立功。
主要就是,大陸戰場上的局面,比陸軍最出預料的好得多,俄軍的抵抗並不頑強,而且進攻的推進速度遠快於預期。要知道,最初的時候,〖中〗國陸軍認為要到一九四二年夏季才能佔領遠東地區,並且向西伯利亞推進,而實際上在一九四一年底,〖中〗國陸軍就基本上佔領了遠東地區,在中亞開闢了第二戰場,而在遠東作戰的部隊則向西伯利亞推進,整個進攻步驟比預期的快了半年左右。
一切順利的話,一九四二年夏季,中德軍團就將在裡海東岸會師。
到時候,〖中〗國陸軍在大陸戰場上的作戰壓力將大大降低,主要任務就是掃dàng烏拉爾山以東地區,控制西伯利亞大鐵路,透過這條鐵路把〖中〗國出產的物資送往德意志第二帝國,並且參與德軍在歐洲戰場上的作戰行動。
按照吳鐵生判斷,即便出現最糟糕的情況,〖中〗國陸軍用在大陸戰場上的兵力也不會超過六百萬,把留在後方的鎮守部隊算上,總共也就在一千萬左右。如果需要協助德軍攻打紅俄的歐洲地區,那麼兵力總投入也就在一千二百萬左右。
問題是,到一九四一年底,〖中〗國陸軍的總兵力已經突破了一千萬,而且還在以每月一百五十萬的速度增長。
也就是說,到一九四二年夏季,〖中〗國陸軍的總兵力將接近兩千萬。
這是個什麼概念?
要知道,就算參與所有戰場的作戰行動,甚至向歐洲派遣遠征軍,再加上開闢第三條戰線,也用不了這麼多部隊。
顯然,陸軍必須找到使用這些部隊的戰場。
除了大陸戰場,以及向歐洲派遣遠征軍,支援德意志第二帝國之外,唯一需要大量兵力的也就只有西南太平洋戰場了。
正是如此,在一九四一年底,陸軍就提出了攻打澳大利亞的作戰計劃。
按照陸軍的說法,如果能在一九四二年夏季攻佔索羅門群島,在一九四二年冬季,也就是南半球的夏季時,就有能力攻打澳大利亞,而且陸軍可以為此提供二百萬到二百五十萬作戰部隊。
為了讓這個計劃…得到支援,陸軍還拉上了空軍。
當時,空軍表示可以為攻打澳大利亞提供二千四百架戰略轟炸機與四千架戰術飛機,前提是後勤保障必須到位。
事實上,問題就在這裡。
即便到一九四二年底,〖中〗國也造不出足夠多的運輸船隻,也就無法確保向前線運送足夠多的作戰物資。根據〖中〗國海軍估計,到年底的時候,每月最多隻能向前線運送五百萬噸各類物資,而陸軍投入二百萬地面部隊、加上空軍的數千架作戰飛機,即便不考慮海軍自身的消耗,每月也需要七百萬到八百萬噸物資。
顯然,即便順利攻佔了索羅門群島,也無法在一九四二年底攻打澳大利亞。
樂觀估計,要到一九四三年中期,〖中〗國的海運能力才能達到最基本的要求,也才有攻打澳大利亞的基礎。
說白了,攻打澳大利亞,關鍵不是投入多少兵力,而是如何向前線運送物資。
雖然陸軍提出的,攻打澳大利亞的作戰計劃被擱置了起來,但是在攻打所羅門群鼻的戰鬥中,陸軍依然有表現機會。
三月十七日,攻打聖伊莎具爾島的作戰行動開始。
有趣的是,打到這個時候,美軍依然沒有調整防禦戰術,依然沒有在海灘上死守,而是主動放棄了海灘陣地。
只用了三天,陸戰隊就佔領與擴大了灘頭陣地。
當然,陸戰隊沒有在陸軍部隊上島之後就撤走,而是繼續留在海灘陣地上,為陸軍作戰部隊提供後勤支援,並且幫助陸軍向內陸戰場運送作戰物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