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還在. . . ” 陳君逸放下手中的兩本學習資料。 抬頭看向窗外,已入夜色。 “是的,夫君有何打算?” 師妃暄回道。 “算他過了第一關。” 陳君逸起身走出屏風。 師妃暄也是寸步不離的跟隨。 而在包廂之外,可不知內部的情況。 等候的眾人看到夜色已深,李世民也不由得長嘆了口氣。 以為自己今天也是無法見到陳君逸,正打算辭別返回,選擇明日再來. . . 就聽到包廂之內傳來聲音,令眾人精神為之一振! “你就是李家的二公子,李世民。” “正是!” 李世民都要退身離去了,沒想到此刻居然還有反轉。 “那李公子可否回答我一個問題?” “君逸公子請問?” 李世民恭敬的回答道。 語氣卻顯得平淡,可是略微顫抖的身體卻暴露了他此時的內心,並不平靜。 “如今天下混亂,無數反隋義士揭竿而起,而你李閥又在長安稱雄,大隋王朝氣數未盡,與你李家同樣有吞併天下之決心的並不在少數,而你李家有幾分勝算. . . ” “而你李公子有多少本事,能夠平息這場戰亂,治國安邦,又何為君道. . . ” 陳君逸從來不喜歡拐彎抹角,毫不避諱的直奔主題。 而在場眾人,聽的是目瞪口呆? 像陳君逸的這句問話,不是放在從前,肯定會被人扣上一個蓄意謀反的罪名。 現在不同,大隋王朝馬上就要成為過去式。 而此地也是歸李閥所統治。 但是第二句問話,卻又引來了新的忌諱! 要知道在長安城稱王稱霸的是李閥的閥主李淵。 李閥的繼承人,也並非是李世民,而是李家大公子李建成。 李世民也只是個次子。 像陳君逸所說之言,已經認定了李世民會是日後平定天下,登上群力之巔坐上了,無上寶座之人。 從別人口中說出這句話,可能並沒有分量。 可陳君逸他卻不同? 並不是因為他,有無敵世間的實力,還有過人的事。 是因為他手上有一個決定一切的東西,和氏璧才是關鍵點。 如果以後李家掃平一切阻礙,那順位繼承者也只能是李建成。 在如此大庭廣眾下問李世民此等問題,無異於是在逼李世民表露心跡。 不過對於這種問題李世民,只是僅僅猶豫片刻。 對李世民而言,其他人擔心的事情,在他這裡根本不值一提。 畢竟老爹還在,有野心其實能夠幫助他完成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但也不能展露太多。 即使這樣,也不妨礙他的回答。 已經在此說出來的,就等同於向著陳君逸,展露自己的決心。 也不怕隔牆有耳,畢竟今天來到此地,就已經說明李世民想得到陳君逸的幫助。 再說所談論的話題,也並不是那麼特別的敏感,只對於現在的李閥來說。 若是放在從前,還在太原的時候,估計不行。 那時候他們李閥還屬於大隋帝國的臣民。 “公子所問之事,世民自然明白。” “在天下眾反王之中,我們李閥雖不是實力最強的,但也不是最弱的,若沒有這種決心和信心,也不會丟棄祖地來到此處,立地稱王. . . ” “還有,公子所問的為君之道,世民也有一些粗淺的建術,為君者慧眼識人,應重用賢才能人,以法家理念治國,以儒家理念安民,以道家理念修身,去眾家之所短,集眾家之所長。” “但是這些都要等到,以後平定天下,有我李家掌權,世民才能一展身手,現在輸出只是一些空談!” “嗯. . . 很好,回答的很不錯!” 陳君逸點了點頭, 剛才的話在陳君逸,聽來都是一些,無用的廢話。 最重要的還是在李世民說的最後一句。 潛在的意思就是說,現在天下未定,李家還在努力。 只是不知陳君逸為何來到長安,但這並不是他該考慮的事情。 而李世民只需要,陳君逸的鼎力支援。 讓得得天下的速度,再快手一些。 早日平定天下,也好彰顯李世民治國的手段。 “你只說了治國理念,可一場混戰結束,留給百姓們的也只是滿目瘡痍的山河,你該如何改善戰爭之後的天下?” 陳君逸再次問道. . . “正所謂靜中求之,亂後易教,猶飢人易食也,身為帝君,應當以身作則也,應銘記前朝的弊政,力行以靜求治的去奢省費之道,偃革興文,布德施惠,輕徭薄俺,必上下同心,人應如響,不疾而速,中土既安,遠人自服。不知君逸公子認為世民此番回答如何?” 此時二人對話,只隔著一扇薄薄的木門。 陳君逸雖不知李世民此時是何神情。 但是能從他所說這話中,感受他此刻的心態。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