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月之後。 此時正值初秋。 秋高氣爽,空氣當中的溫度,也不再那麼炙熱。 當今的天下格局,也有了新的變化。 可以說是風雲變幻。 而明教的內部,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之前就有說過,要在明教內部,重新開展四個堂口。 而現在的人選已經定好。 那就是將六大門派的人,全部劃入進來。 峨眉與武當,那自然是不用說。 峨眉為朱雀堂,武當為青龍堂。 少林與崆峒,兩派並在一起,為玄武堂。 華山與崑崙,自然是白虎堂。 其餘的什麼幫,什麼門,依照他們勢力的所在地,分配給明教民間起義軍統一調遣。 這樣的安排,為的就是方便以後大戰,不像之前那樣散兵流勇。 幾個月前華山派,就是典型的例子。 以便於管理! 等大戰結束以後,也能明確的知道,哪方勢力立功多少。 然後憑藉自身的功績,論功行賞。 明教民間起義軍,之前都是大部分的兵力,都是隱於暗處,儲存實力。 即便不小心,與元軍發生衝突,也只是一些小規模的。 打完就走,絕不拖泥帶水,留下任何行蹤。 但隨著奉元大戰,馬上接近尾聲之際。 陳君逸便下令。 各地的明教的民間起義軍,都向各自附近的城鎮集結。 中原南邊沿海一帶,白鷹王殷天正率領,由天鷹教改變過來的一眾教徒。 與當地的明教起義軍。 總計人數七萬多人。 沿著海域一帶,大軍浩浩蕩蕩的一路向北開拔。 中原西面,常遇春也集結了近十萬人。 從西南出發,一路北上集結。 最北面的邊關塞外,徐達率領八萬明教起義軍,越過臨閭關,直取蒙元大都。 陳君逸也在西域附近,集結了超二十萬的兵力。 也同樣向北行軍。 八方凝聚,中原會師。 這一次陳君逸要搞得動作,可不像以前那樣小打小鬧。 這四十五萬的兵力,已經超出了陳君逸一開始的預計。 另外再加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個獨立的堂口。 六大門派雖然門下弟子有限。 但總體戰力,和綜合實力,都遠非尋常部隊能比。 大規模戰爭,戰場廝殺,可能有些不適合他們。 但是搞突襲,搞暗殺諸如此類的特種作戰,他們還是做的得心應手。 由於現在中原各地的兵力虧空嚴重。 所以明教起義軍,在沿途經過城寨,也不費多大功夫,就可以將其拔掉,迅速透過。 正所謂是,沿途所過,所向披靡。 敵方兵力,雞犬不留。 打出了味不可擋的趨勢。 也同時向全天下宣佈,也同樣向中原所有百姓宣佈,撥開烏雲見日出的那一天已經不遠了! 僅僅只用了半月時間,南至長江以南。 東至所有沿海地區,西至所有戈壁大漠。 北至臨閭關以外,盡數收復。 真是感嘆,蒙元的氣數已盡! 現在不說其他,單說陳君逸一路從西域向北開拔。 現在手上的兵力,已經高達近四十萬大軍。 與之對比。 剛剛得到,奉元戰場的近狀。 由於雙方交戰過於慘烈,七小王爺‘扎牙篤’已經剩下不到十五萬,還在繼續守城。 因為陳君逸給他的命令是,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將手底下的兵力盡量消耗殆盡。 而另一方攻城的汝陽王,近幾個月被元順帝開出了十幾封的加急。 他也沒有任何辦法,只能瘋狂進攻面前的城池。 現在的兵力,剩下已經不到二十萬。 即便如此,雙方依然是戰得熱火朝天。 絲毫不知,四面八方的土地,已經全部淪陷。 明教的民間起義軍,正不斷地向中心處集結。 更加不知道,有近上百萬的兵力,向他們開去。 這足以吞下,七小王爺和汝陽王。 而且在大都皇城之內的元順帝,還在安圖享樂。 也是絲毫不知,危機將步步逼近。 他安於現狀的日子,馬上就要走到頭了。 不過很快,外界的訊息,便傳入了奉元。 汝陽王在得知此事,頓時一屁股坐在地上。 有一種天塌下來的感覺。 於是,本著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自作主張的,撤離戰場,帶領著殘部,速回大都。 畢竟現在的形式,已經岌岌可危。 明教大舉進攻,這是汝陽王沒有想到的。 他不是沒有想到,對方會突然起兵。 只不過事發突然,讓他有些慌亂了陣腳。 再加上這幾個月的征戰,心身俱疲的他。 已經感到了一絲無力感,心力憔悴! 他此刻班師回朝,不是向元順帝表忠心。 而是他打算,要為他所效忠的大元朝盡忠。 在汝陽王撤軍不久之後。 明教的勢力,便攻到了奉元。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