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的,不知道什麼兵工廠出產的,根本不合牙的子彈。能夠用的子彈,總體算下來繳獲的也是很有限的。
能比消耗的子彈多,已經是很難得了。即便是這麼一點繳獲,但隨著戰爭環境的變化,也逐漸被消耗掉。漢陽造,這種中**隊目前使用型號繁雜的步槍之中,數量最多的國產步槍,眼下反倒是成為十八集團軍手中可供使用的原廠彈藥中最少的一種。
儘管兩大軍區費勁了不少的心思,但在還要給留守部隊留下部分彈藥,以保證留守部隊不至於因為彈藥奇缺,而造成相當一部分武器無法使用的情況之下。所以換裝給警衛團的這批漢陽造步槍,原廠彈藥數量實在不多。至於復裝的子彈,還是算了吧。
本來這批漢陽造步槍雖說是兩個軍區換裝時候,都是挑選狀態最好的,但也多數都面臨使用時間過長,槍支老化嚴重的情況。畢竟這種武器,自清末開始生產,至今已經五十餘年。即便是新槍,也質量並不是太好。
槍的本身質量就一般,甚至只能用可以勉強使用來形容。在加上中國多年軍閥混戰,以及薄弱的軍工能力,加上部隊自身的素質限制。這批對於十八集團軍來說,本就是二手的武器,保養的就更是差勁。
雖說警衛團手中的這批是十八集團軍內最好的一批同類步槍,但是這批落到十八集團軍手中,已經不知道幾手的武器之中,大部分的槍支都沒有刺刀,部件也很多都不全。一百支槍中,能有二十支槍有通條,那就是相當不錯的了。所謂狀態好,只不過與那些老的連槍栓都拉不動,膛線都磨沒有的相比較而已。
這些槍支之中的大部分,即便使用原廠子彈,有效射程也就一二百米。再使用發射藥與彈頭質量都摻了水,無論是射程還是威力與原裝子彈都沒有辦法相比,甚至使用之前還需要合膛的復裝子彈,那這總部的安全豈不是更加難以保證?
這可不是五十米距離開槍,三槍過後就發起衝鋒的伏擊戰。這是關係到總部,整個挺進軍的大腦安全的大事。戰士手中的子彈射程卻是隻有百餘米,甚至幾十米,這不是拿總部的安全開玩笑?兩大軍區的後勤部長一碰頭,誰也不敢給警衛團配備自己復裝的子彈。
這麼一搞下來,整個警衛團除了團部手頭上還有兩萬發備用彈藥,作為必要時候補充之外。整個警衛團的所有部隊,一般的戰士步槍只配發了二十發子彈。捷克式輕機槍,也不過一般只有三個彈匣的彈藥。
眼下這個擔負了整個挺進軍最重要大腦最後一道防線的警衛團,實際上已經成為整個挺進軍所有部隊之中,裝備最差的一支,也是彈藥最少的一支。如果像日軍之前的攻勢在來三次的話,恐怕防守村北的守軍手頭有限的彈藥便會消耗乾淨。
二十發的彈藥,在缺乏自動武器,只能儘可能的增強火力密度,又不能輕易拼刺刀的情況之下。就是再怎麼精心計算著使用,也無法支撐太長的時間。畢竟誰也承擔不起,讓這幫傢伙突進村子的後果。
攻擊距離太近,時間根本無法讓守軍做到精確瞄準。制止敵軍攻勢的唯一辦法,就是儘可能的加大火力密度。因為就連機槍都缺乏,只能儘可能的加大步槍的射速的情況之下,想要節省彈藥基本上沒有太多的可能。
在手中裝備差的情況之下,儘可能的增加火力密度,這也是守軍彈藥消耗比較快的一個主要原因。三次攻擊下來,即便是那些經驗豐富,計算著開火的老兵,最少也打出了手中彈藥數量一半。甚至有的人,除了槍膛裡面還有一個彈夾之外,已經打光了手頭上所有的彈藥。
原來考慮到總部的安全,各部隊包括總部的一些首長在內,也要求儘快給警衛團換裝。但是這些要求都被優先考慮一線作戰部隊的司令員和政委給拒絕了。而且兩位軍政首長考慮到總部一直是跟隨作戰部隊行動,安全還是由保證的。在出發之前,也就沒有在協調彈藥。
而守軍手中平均二十發子彈,即便在精打細算,堅持的時間也不會太多。實際上在第三次攻擊發起的時候,高田泰宏就已經發現,對手的齊射火力,比原來的節奏慢了一些。火力的密度,也與頭兩次攻擊無法相比。
在保衛目標這麼重要的情況之下,還出現這種情況,那只有一個解釋,就是守軍的彈藥已經不多了。步槍子彈剩不下多少,作為守軍主要火力的手榴彈,就是數量再多,又能堅持多長時間。一般部隊的配置,手榴彈數量再多,也是多不過子彈的。
也正是這個原因,才讓自己發起攻擊的兵力,在第三次攻擊的時候,摸到了距離對手陣地最近的地方。雖說最後被守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