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道:“和師爺說,讓他多多準備火炮糧草,助僧王一臂之力,快去。”轉過頭又對著崇倫,“侍郎大人,我要上奏天子,同去否?”
“自然同去。”
“外託恭順之名,內挾要求之術天津郡城,無一日之水,無隔宿之糧,城外廛肆毗連,河路錯雜,戰守兩難,不得已仍行議撫,但使津郡能羈縻一日,京師則籌備一日臣與津存亡自誓已久,非敢以言撫為退縮求生。”
圓明園勤政殿,一個小太監悄無聲息地疾步走進勤政殿內,手裡還捧著一疊新到的摺子,等到掀簾的太監掀開簾子,東暖閣裡面傳出來皇后朗朗地讀摺子聲音,小太監放慢了腳步,走到裡間,裡面伺候的雙喜接過摺子,放在了炕上的小几子上,咸豐閉著眼睛,眉頭緊皺,聽著坐在對面的皇后的聲音。
皇后讀完了摺子,放下,靜聲看著皇帝,“皇上,譚廷襄的摺子,您的意思是?”
“要停止貿易,關閉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四個通商口岸,這法子不行,”咸豐皇帝搖了搖頭,否決了譚廷襄的提議,“如今不論說關稅如何,單單寧波府買進來的西洋火炮就是少不了,如何能停止貿易,”如今發逆已經被壓制在江南一帶,若是停止貿易,恐怕又要猖獗起來了。
“宣戰麼目前還不到時候,”皇帝繼續搖了搖頭。
杏貞連忙說道,“兩廣的黃宗漢上摺子說,提議速速克復廣州,使英法等國震懾再出面開導”對於前世公知精英產生最多的法律生來說,自己是一個比較獨特的例外,是一個典型的國家利益至上者,杏貞清楚的明白如今和英法兩國開戰確實是不明智之舉,國內的太平軍和捻軍都是冷兵器時代的反叛,朝廷軍隊到現在舉全國之力還沒有把金陵的洪秀全剿滅,怎麼能把大航海時代崛起的蒸汽強國,打到家門口的英法兩強打到?
“皇上,臣妾以為宣戰不是要真和洋人動刀動槍,”杏貞說了自己的意思,“宣戰只是表明咱們大清的一個態度,要強硬到底,天朝仁義之極,就算是不通教化的洋人,咱們也應該是先禮後兵,”杏貞說話圓了皇帝的面子,總不能說皇帝怕吃敗仗才遲遲不肯宣戰吧。(未完待續。)
ps: 萊陽宋荔裳我小時候在家塾讀書,鄉里有個熱衷於科舉而沒有功名的
老學究問我:‘小孩子,你讀的是什麼書?’我說:‘《史記》。’問:‘是誰寫的?’我
答:‘司馬遷。’又問:‘他是否進士?’我答:‘他是漢朝太史令,不是進士。’他拿起
書來,讀了一兩行,就拍了拍桌子道:‘這個不是進士的司馬遷,寫得不算好,何必去讀
它?’
三十三、天津條約(六)
皇帝還在猶豫,架著手揉了揉鼻樑,不發一言,杏貞見狀,知道皇帝還沒下定決心,決定又加一把火,“這美國公使說四國聯合的要求是公使駐京?軍機的意思是?”
“哼,此事斷不可為!”咸豐皇帝猛地睜開了眼睛,怒氣衝衝,“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的想法!中國與外國往還,總在邊界,惟有屬國,始行進京朝貢,亦無欽差駐京之事。此人若是在跟前,朕必定要好好訓斥一番!”
有外交關係的國家互派大使,這是近代國際交往的慣例和常禮,但中國從來以“天朝上國”自居,從無派大使到“屬藩”之說。而近代以來卻又屢遭西方列強侵略,一方面感到與“蠻夷之邦”的“洋人”打交道有**份,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屈從列強的壓力和橫蠻要求。這種對“洋人”既鄙視又恐懼的心理與堅持傳統“禮儀”、中外從不互派大使的觀念緊緊糾結一起,更不願派駐駐外大使。互派大使,意味著承認“天朝上國”的崩潰。
“此事朕已經決定,無需再議了,”皇帝定下了調子,“不用關閉貿易,也不宣戰,自然,公使駐京也是不許,成何體統!駁斥即可。”咸豐皇帝抬起手,開口說話,示意杏貞硃批。
“切不可因兵勇足恃,而先啟起兵端。”
杏貞筆尖微微一停,卻又毫不停頓地在譚廷襄的摺子裡頭寫上這麼一行刺眼的硃砂顏體字。
皇帝處理了這件頭等大事,打著哈欠站了起來,“皇后,剩下的摺子你自己看著批吧,朕出去逛逛,”皇帝雙手靠背,“去瞧瞧外頭的花花草草也好。”
“是,臣妾恭送皇上,”杏貞福了一福,皇帝前些日子果然是納了在湖山在望高歌的宮女金氏為答應。最近打的火熱,這會子大概又要去聽金答應唱歌了。
帆兒扶起杏貞,只見到皇后臉色透著不屑一顧的冷笑,連忙悄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