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正好可以帶著一部分的輜重糧草,結成方陣,大車護住兩翼,以強弓硬弩斷後,遼東城的高句麗軍,想要一口把我們吃掉,也非易事。”
說到這裡,他看向了一直沉吟不語的蕭禹,說道:“蕭御史,若是我李淵留下來斷後,你覺得是不是也不可靠呢?”
蕭禹抬起頭,神色平靜,說道:“唐國公的話嘛,自然是不用懷疑你的忠誠的,只是。。。。”他的嘴角勾了勾,說道,“雖然本御史不是太懂軍事,但也知道,步兵在平地上難敵騎兵的機動力,若是被高句麗軍用鐵騎衝殺,只怕有全軍覆沒之虞啊。”
李淵兩手一攤,嘆道:“唉,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啊,誰讓李渾將軍把所有的騎兵都帶走了呢,右驍衛的部隊現在只有部兵,而我的那些押糧軍士也都是步兵,除了我李淵的子侄部曲一百多人外,幾乎再沒有騎馬的了,這是現在的情況,李淵也是無能為力啊。”
薛世雄突然說道:“唐國公勿慮,我薛世雄雖然執掌右武衛大軍,不能私動軍制,但可以把我薛家的家將,以及中軍護衛,騎兵一千人,撥給你指揮,如此不違反大隋的軍令。只是我薛世雄的個人行為。”
李淵的眼中閃過一絲喜色,向著薛世雄一抱拳:“淵多謝薛大帥的厚愛!”
楊義臣也沉聲道:“唐國公,你是為了我們全軍殿後,這是應該的,既然薛大帥開了頭,那我楊義臣也跟進,我兒楊千源,率我楊家五百部曲,助唐國公一臂之力!”
其他眾將也紛紛開口,讓自己的子侄帶著部曲留下,多則數百,少則幾十,人人都算出了份子,李淵一邊不停地道謝,一邊心中竊喜,這才是他主動要求殿後的真正原因。
其實要是實在打不過,靠著李世民這幫子侄的勇武,護著他殺出一條血路也是沒有問題的,但靠著這次的機會,讓關隴世家人人感恩於自己,擰成了一股繩,這無疑為了將來的大事,開了一個很好的頭。
可以說,自從楊玄感起事至今,一切的事情,都是向著有利於李淵的方向發展,這讓他心中得意,臉上也變得陽光燦爛了。
一圈各人的表態下來,李淵的手上瞬間有了兩萬左右的精銳部曲家丁騎兵,這一下,他的手上就有步騎七八萬人了,別說自保,就是正面與高句麗主力決戰,也有了充分的信心,等到最後一個末尾的右射衛將軍馮孝慈,也表態出一百名部曲之後,李淵向著所有人作了個團揖,說道:“李淵記得各位這回的大恩大德!”
薛世雄點了點頭,說道:“唐國公,你的部隊最後一個撤離,而從今天開始,各軍都將慢慢地撤出,你還需要把右驍衛的兵馬,分散到四城的營地之中,遍佈旌旗,作出一副大軍仍然在城外的假象,以迷惑城中的敵軍。”
李淵點了點頭,說道:“理當如此。最後一天,也正是我們與淵太祚約定開城投降的時候,他若是真的開城降服,那再好不過,我們正好可以按楊義臣將軍所說的那樣,解除遼東城的武裝,然後帶上全城的百姓丁口一起撤回營州,他若是閉門不出,我軍則以疑兵鼓譟,讓他們以為我們要攻城,不敢出戰,而大軍則連夜撤離。”(未完待續。)
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 父子論兵(十八更)
薛世雄微微一笑:“唐國公果然深通兵法,有你的這種佈置,本帥就放心了,好了,唐國公,你可以先去準備一下殿後所部之事,哦對了,陛下臨走的時候說過,那個淵蓋蘇文,也由令郎李千牛全權處置,是殺是放,完全由你們決定好了,這個人也許在撤退的時候能派上用場,也希望唐國公能好好地安排。”
李淵微微一笑,對著薛世雄欠身一行禮:“理當如此。”
半個時辰之後,就在李世民原來站著的那個土山之上,李淵父子先後站立著,李淵志得意滿地看著遠處大營中的一片繁忙,笑道:“二郎啊,這回阿大可真要感謝你,想不到你入城之後,竟然能談得如此順利,若非如此,楊廣又怎麼會這麼急著就逃了呢。”
李世民的神色卻一直很凝重,全無李淵那樣的喜悅之色,他搖了搖頭,沉聲道:“阿大,孩兒以為,您這回主動接這退軍殿後之職,似有不妥。”
李淵輕輕地“哦”了一聲,勾了勾嘴角:“有何不妥呢?”
李世民嘆了口氣:“淵太祚的狡猾要超過了眾將的想象,孩兒與之打交道,深有體會,只怕這次他讓淵蓋蘇文出城,也不止是個緩兵之計,而是想傳遞什麼訊息出去。剛才輔機來報,說淵蓋蘇文帶來的那些隨從,有些在計劃著逃跑,而有兩個人從進了營後就消失不見了,這會兒只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