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鷹級的設計中,為了減少排水量,糊弄列強。日本海軍還首次將側舷裝甲設計為古鷹號艦體結構的一部分,以此來減少重量。
日本人的取巧行為,使古鷹號的防禦能力大打折扣。被一顆跳彈在側舷炸開了一個直徑近兩米的大口子,洶湧的海水大量衝進船艙,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估計古鷹號是再也回不到日本了。
比古鷹號更慘的是秋風驅逐艦,較薄的裝甲讓它吃了大虧,側舷被炸開的大口子一直擴充套件到吃水線以下,不僅從艦體內冒出滾滾濃煙。整個艦體甚至已經開始傾斜。
近似魚雷的神奇跳彈。效果好的幾乎不可能再好了,這讓正在鷹眼裡觀戰的高志航忍不住大聲叫起好來。
看似神奇的跳彈,原理其實很簡單。
小時候大概每個男孩子都玩過“打水漂”吧。“打水漂”先要選那扁圓薄的石子兒。俯下身子,斜著用力把石子甩出去,讓它緊貼著水面飛行。於是,石子就像跳蛙似的在水面上蹦跳,濺出一連串略帶弧形的水花兒,如果打好了,石子兒能在水面上跳上七八下甚至十幾下的“水漂兒”!
跳彈正是利用了這一原理。在低空,航空炸彈落到水面時。彈體還處在水平狀態,在高速慣性下。會像打水漂的石子一樣,產生水漂效應。
早在北蒙戰役剛一結束,宋哲武就給空軍總隊下達了一個任務,要求空軍總隊進行攻擊水面大型軍艦的演練。
對於這個任務,見多識廣的麥克和高志航都表示為難。他們認為,要攻擊大型水面目標,僅憑現在的航空炸彈,攻擊效果將十分有限。沒有魚雷,很難達到作戰目的。而要投放魚雷,又需要有專用的魚雷機。現在,太原雖然能製造飛機,可是產量嚴重不足,如果把有限的產能用在對北蒙抗蘇毫無幫助的魚雷機上,對北蒙防禦將十分不利。
早有準備的宋哲武,當即提出了用現有飛機,利用跳彈攻擊軍艦的辦法。這讓麥克和高志航都大感新奇,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高志航和麥克率領空軍總隊,在北蒙西部的哈臘湖開始進行訓練。
一試之後,效果很好,這讓麥克和高志航極為興奮。又經過一番摸索後,跳彈戰術才最終確定下來。
其實,用普通航空炸彈採用跳彈戰術攻擊水面大型艦艇,並不是宋哲武的首創,而是有過先例。
在宋哲武的記憶中,二戰期間,英國人和美國人都使用過跳彈。而且,飛機航速越快,炸彈越輕,投放的航空炸彈跳飛距離就越遠。
宋哲武記得,在原有的歷史中,43年時,為了炸燬德國魯爾工業區附近有防雷網保護的幾座水庫,斷絕魯爾工業區的電力,英國一位名叫巴爾蘇?沃裡蘇的航空工程師獨闢蹊徑,想出了這種跳彈戰術,航空炸彈透過跳躍越過德軍設定的防雷網,炸燬了大壩。英國人的這種炸彈重達4。2噸。
還有,在俾斯麥海戰中,美軍的30餘架b25轟炸機也使用了跳彈戰術攻擊日軍艦隊,命中率極高,先後有4艘日本驅逐艦和8艘運輸兵船被擊沉。整場俾斯麥海戰,美軍只戰死13人,受傷12人,4架飛機被擊落,2架負傷落在美軍機場附近。而擊沉重創日軍艦船13艘,炸死淹死日軍四五千人。
要擊沉大型水面艦只,炸彈的威力必須足夠大。只不過,宋哲武現在可沒有能掛載數噸重炸彈的轟炸機,他只有從**上想辦法。
這個時候,爆炸威力最大的**無疑是1899年由德國人亨寧發明的黑索今。在原子彈出現以前,它是威力最大的**,又被稱為“旋風**”。只不過,在這時的黑索今製造工藝較為複雜,黑索今的造價較高,包括西方列強在內的各**隊,都用不起這種**。
可這難不住宋哲武這位化工碩士,應用新工藝,黑索今造價會大幅降低。太原的北方機械裝備製造公司,已經有一個**廠在秘密生產黑索今。
而且,宋哲武對於爆炸威力超過梯恩梯的黑索今還不滿意,他已經指示王明揚,在黑索今中提取出了這個時代的人還沒有發現的、爆炸威力遠勝黑索今的奧克託今。
只是奧克託今更加昂貴,即便是財大氣粗的宋哲武也不可能大規模生產。不過,為了重創日軍艦隊,宋哲武還是咬著牙,下令生產了足夠裝備500枚航空炸彈的奧克託今。
為了炸穿日軍艦艇的裝甲,這批航空炸彈不僅使用了奧克託今,還都使用了空心裝藥技術。而且,這些專門攻擊大型軍艦的航空炸彈,都是200公斤重的。因為炸彈尺寸的改變,原本能攜帶一噸四航空炸彈的強二,只能攜帶四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