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特發蒸電,偕同下野,匪特藉以救黨救國救人民,並且所以救蔣氏也。終不見從復思自身下野,促其反省。
不料江3日通下野之電,魚日來問罪之師,匪特不能使其覺悟,反以下野而益招其來侮。”
“於是輿論鼎沸,軍民堅留,環請即時組織陸海空軍總司令部,以張撻伐。猶復與軍民相約,隱忍兼旬,待其省悟,倘仍執迷,再行就職。茲不得已,從黨員之催促,並軍民之請求,謹於中華民國十九年四月一日宣誓就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職,統率各軍,陳師中原,以救黨國。古有挾天子以令諸侯者,全國人必起而討伐之,今有挾黨部作威作福者,全國人亦當起而討伐之,願吾國人共起圖之,錫山必盡全力以赴之也。閻錫山東印。”
隨後,閻錫山即公佈了反蔣聯軍各部番號:李宗仁的桂系和張發本部為第一方面軍;馮玉祥的西北軍為第二方面軍;閻錫山的晉佞軍為第三方面軍;石友三部為第四方面軍;內定東北軍為第五方面軍,積極爭取共同討蔣;內定四”的劉文輝為第六方面軍,還為湖南的何鍵留了一個第七方面軍的番號。
為了鼓勵非直屬部隊的將領,也為了爭相拉攏這些小雜牌,更為了趕走蔣介石後的勢力爭奪做準備,馮玉祥任命石友三為山東省主席。為了拉攏孫殿英,在和孫殿英見面時,不僅任命孫殿英為安徽省主席,還大讚孫殿英的盜墓之舉,這讓一向因為盜墓被人詬病的孫殿英感激的涕淚橫流,從此孫殿英一直很願意別人稱他的部隊為西北軍。
見馮玉祥搶先封官拉人,閻錫山自然也不肯落後,也任命了萬選才為河南省主席。
被蔣介石委任為豫陝邊防軍總指揮的樊鍾秀,把總司令部移駐許昌後,把舊部孫世貴部編為第一軍,王振部為第二軍。此時,任應歧的第十二軍自安徽六安拉回許昌投奔樊鍾秀。樊鍾秀將其編為第三軍,加上焦文典的獨立師,樊鍾育的警衛旅,劉紹武的獨立團和姚亮任教育長的幹部學校學員四多人,獎鍾秀部插萬多人。
眼見樊鍾秀大旗一舉就拉來數萬人馬。馮玉祥坐不住了,親自趕到許昌說服樊鍾秀加入他的西北軍。
婪鍾秀在民國時期,曾經趁馮玉祥和奉軍作戰時擺過馮玉祥一道,兩人本有怨隙,這時為了對付他們共同的敵人蔣介石,兩人都很大度地捐棄前嫌,樊鍾秀接受馮玉祥的任命為第八方面軍總司令。
剛剛當上總司令的樊鍾秀很看不起在他對面的何成淡統率的十幾萬雜牌軍,立刻揮兵佔領臨潁,威逼深河。
婪鍾秀此舉立刻招致何成俊的反擊,派徐源泉和上官雲相等三個師北上,準備進攻臨潁。
隨後,閻錫山以劉旗為總參謀長,在石家莊設立在司令部,並正式進行戰爭部署:
李宗仁的第一方面軍,由李宗仁統率第一方面軍不到六萬人。由民權出兵湖南,進趨武漢。
馮玉祥的第二方面軍,由馮玉祥統率,配以部分晉緩軍和大部雜牌軍,擔任河南省境內騙海、平漢兩路作戰任務,分向徐州、武漢進攻。
具體部署是:以張維重部為第一路,由陝南出荊紫關,經內鄉、魯山進出平漢線;以孫良誠部為第二路,龐炳勳部為第三路,由隴海路進出鄭州;以宋哲元部為第四路,孫連仲部為第五路,分別由陝西、甘肅、寧夏、青海陸續向河南進發;以萬選才部為第六路,沿隴海線向開封、歸德前進;將各部騎兵集中編為騎兵集團軍,由鄭大章指揮進出豫東、皖北,配合步兵作戰;以劉鬱芬為後方總司令,負責陝、甘、寧、青一切後方事宜。
第三百一十二章 中原大戰 大戰(二)
…時,西北軍的總兵力共有二十六萬餘人。費盡千辛乙。樣比成閻錫山反蔣的馮玉祥自然不會藏私,馮玉祥決計動員全部西北軍開赴前線。時任甘肅省主席的孫連仲建議馮玉祥要在陝、甘、青、寧保留適當部隊,萬一戰事不順,西北軍還可全軍退回西北,再等時機。
可馮玉祥認定這是同蔣介石的最後一戰,“勝則南京組建政府,敗則同歸於盡”完全一副破釜沉舟的架勢,所以堅持孫連仲全軍開赴河南。十分無奈的孫連仲猶豫再三,最後還是決定不顧馮玉祥的命令,咬牙在甘肅留下雷中天一個聳,自己率其餘部隊徒步開赴河南。
只是他這一個幾千人的師,如何控制得了廣柔的西部地區,從此,青海就是馬步芳的天下了。
閻錫山自領第三方面軍,分為四路,以徐永昌指揮一、三兩路經平漢路向陽武、中牟、延津、開封一帶轉進至蘭封、歸德,具體作戰歸馮玉祥指揮。傅作義指揮第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