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他李德明又怎會不知其中的道理。
至於按訊息來源說,那隻隊伍主要是唐人為主,完全被他忽視了——唐人又怎樣?大唐滅亡兩百多年了,兩百年後從河中回來的還是唐人嗎?
——————————————————————————————————
1孛羅城,西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內,如今的博樂市舊址。西漢時期曾經設定西域都護府,這裡是轄區的一部分;唐時雙河都督府所在地;宋時先為喀喇汗王國的轄地,後為耶律大石建立西遼所屬;蒙古人最強盛的時期,這裡是成吉思汗三子窩闊臺的牧場;蒙人消退後,明時瓦剌蒙古佔據了這裡,後來瓦剌蒙古分裂為準格爾、和碩特、杜爾特和土爾扈特四部,哈薩克人從未真正主宰過這一地區。臨近博爾塔拉河與精河。最早在遠古是塞種人的牧場,後曾先後受制於月氏、匈奴、烏孫、柔然、契丹、蒙古,老羅到達的這個時代,只是是曾經雙河都督府的舊址,還不是之後耶律大石所修建的那座“勃羅城”。這個位置是古絲綢之路北線位置的重要節點,
2孛羅河,博爾塔拉河,發源於空郭羅鄂博山的別洪林達坂,全長二百多公里,最後匯入艾比湖,是典型的內流河。名字記錄源自蒙語,蒙語的發言是“孛落脫兒”,意思為銀色的草原。私以為這個詞彙應該是出自古時的塞種人,只不過蒙古人沿用了,是蒙語的“外來詞”。
3雨林矮子,印度河恆河流域的土生種族,西方學者總結的尼格利陀人,他們和東南亞還有澳洲的土人有血緣關係,對比中亞的人種,他們的面板黝黑,而且身材矮小太多。
4優素福,全名優素福。本哈桑。卡迪爾,喀喇汗王國第十位大汗,汗位繼承自其父河中征服者哈桑。博格拉汗,他的祖父是蘇丹。薩圖克。博格拉汗,是將自己的族系該宗綠教的初始者。優素福本人是虔誠的綠教徒,也是個野心勃勃的統治者,主持滅掉了于闐國後又在雙汗位競爭中獲勝,成為喀喇汗王國的大汗,只不過他死之後,喀喇汗王國徹底分裂。迄今喀什仍有他的陵墓存在。
5胡大,波斯語對伊斯蘭教真主的稱呼,突厥人和葛邏祿人用的都是這個詞彙。
6河中,指中亞錫爾河、阿姆河以及澤拉夫尚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包括今天的烏茲別克和哈薩克的大片區域。
…………………………………………………………
附:感謝書友“jiangko”“kgb136”“si5008”的點幣打賞!
這一章的情節算是正式接觸東方的開端,幾個人物的對白頗令我頭痛,更新晚了些,抱歉!
第十六節 馬哈穆德、卡迪爾和李德明(二)
草原上不像東方那樣講究什麼王不見王,而是身為統領自該奮勇當先,一個事事退縮在眾人背後的人是做不了草原上的汗的,能成就汗位的人必定是武勇或者智慧遠超眾人,還要能夠帶給族人莫大的前景。三個人都在本族身處高位,這種與別人對等合作的事情由他們出面自然是責無旁貸。
但是這裡也有一個問題,一旦出現扭轉不了的局面,就註定是不死不休。
諾大的帳篷裡陷入了一片沉靜,周圍守衛的親兵三部人都有,此刻全部噤若寒蟬,卻又彼此對視,唯恐這三位一言不順爭吵起來,然後一聲令下之後,彼此就要揮刀子對著砍。
帳篷內的三位其實心裡都明白,三方之所以能坐在一起,不過是為利益而已,換了一個場合,彼此之間倒是矛盾更多一些。
馬哈穆德所代表的突厥人勢力和優素福。卡迪爾的葛邏祿人之間存在這阿姆河爭端,在對付南方的佛教1徒上面雖然存在合作,但是對戰果的爭奪同樣沒少了;葛邏祿人和党項人之間雖然隔著一個高昌回鶻人勢力,但也沒少了爭鬥——從統萬城2出發過瀚海喀什葛爾去河中的商隊每次都會被葛邏祿人刁難,但是說到對付高昌回鶻,兩方卻又有合作,高昌回鶻僕固部近些年勢力衰退,同樣因為南方的佛教原因,兩方沒少來往……
這樣說起來好像很複雜,實際上如果不是因為佛教徒的貪婪加上僧侶們對政治的胡亂插手,恐怕三家之間多數只有矛盾,少有合作了。
對比來說能夠稍好一些的,也就是突厥人和党項人之間矛盾少些,突厥人已經開始西遷南移,黨
項人還在固守河西,兩家彼此沒有土地爭議,存在的最大矛盾也不過是商隊派駐和稅收安全之類雜事。
總算還好,三個人都是胸有城府之人,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