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無論是杉山元還是畑俊六都已經被起復,但他們缺少了寺內壽一身上的貴族背景,難以讓皇室放心,才讓寺內壽一最終贏得了這一次機會。
但這最後一次機會,也要被華夏人奪走了。
本來他這一次來帶著3萬的援軍,還想著挾勝一口氣攻下布里斯班,可誰知道這個時候,華夏人攻克奧古斯塔港的訊息讓他猶如當頭捱了一棒,一時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奧古斯塔港西邊的皮農和塔庫拉一帶聚集著14萬多日軍,而北邊的艾爾湖區聚集著4萬左右的日軍,東邊一直到達令河沿岸,還有十幾萬日本大軍在守衛前線,而南邊就是斯潘塞灣,裡邊巡遊著日本海軍的戰艦,華夏人怎麼會突然從這裡冒出來,佔領了奧古斯潘港呢?
“支那人傘兵突襲!”詳細的情報不多時就送到了寺內壽一的手中,果如他所料,華夏人再次空降制勝。
為了防備華夏的空降兵,日本人在澳洲的重要地區設定了不少防空火炮,但數量依舊不足。
德國人的防空炮都不夠覆蓋本土防禦,根本不會大方的支援日本,保護傘和山寨以沒有為由,一直推脫,英美更是不指望,瑞典和瑞士等中立國的防空火炮背後各有扶植人接受,也不會到日本人手中。外購不得,他們只能自己造,不說防空火炮的成本。單單生產能力的不足,就讓日本人一直頭疼。
即使他們加大了生產量,生產的防空炮灑在各地也不見了多少蹤影。日本人需要為他們的貪心吞下的遼闊佔領地而付出沉重代價。
日本人一直在研究華夏的空降,對傘兵也有了充足的認識。
在上半年4月份的時候。德國人為了打破僵局,傘降英國大不列顛島,結果因為缺少重武器,2萬多傘降部隊被全殲。
這也讓日本人意識到了空降兵缺少重武器的脆弱之處,得出了只要在有準備的基礎上用火力壓制和堡壘工事的配合,那些拿著輕武器傘降的傘兵們並不是太大的威脅。
當然華夏的幾次空降,被認為接收了早已準備好的重武器。被歸類於僥倖。這讓日本人一次次的搜尋周圍,甚至把殘留的澳洲白人都趕到了集中營,就連東南角殘餘的土著人都集中監守。
整個澳洲東南角全部成了日本70萬移民的天下。
而各地的機場也被嚴格監控,任何可能作為野戰機場和臨時機場的空地都被監管甚至破壞,減少了華夏運輸機直接機降的可能。
除了5座雷達站外,大量警戒哨所的使用也彌補了華夏突襲的短板。
此外戰鬥機也隨時準備好了攔截。
有了諸多的措施,日本人對付華夏的空降才算有了信心。
正是考慮到沿海地區有日本海軍戰艦炮擊的優勢,除了悉尼、墨爾本少數幾座海邊大城市外。其他的沿海城市的防空火力依舊脆弱。
沒想到,在世界各國都開始對傘兵謹慎使用的情況下,華夏再次出動傘兵空降奪取奧古斯塔港。
皮農的前線緊張。不斷抽調人手,造成了奧古斯塔港的兵力空虛。再加上日本的空中主力除了前線佈置外,其他絕大多數都調集到悉尼和美國人打了一仗,被華夏人佔了先機,突襲成功,輕鬆得手。
讓寺內壽一很是惱火。
但他也知道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同防空火炮一樣,面對著廣闊的佔領地,日本軍隊有心無力的缺點暴露無疑。
華夏這一次全面對日本的攻擊,佔用了700萬左右的兵力。這已經超過了日本軍隊的總數,更何況華夏軍隊藉助著裝備的優勢,爆發出的實力遠超過日本軍隊,給了日本人巨大的壓力。在戰線全面拉開後,讓日本人的防守到處是漏洞。
“快速行動,把這群支那人全部消滅!”寺內壽一心中嘆息後。轉而又興奮了起來。
這一次華夏部隊因為缺少機場,沒有機降,單純傘降就意味著華夏軍隊缺少重型武器的支援。如果援軍快速到位,藉助著海上戰艦的炮火支援,完全把那裡的華夏軍隊圍殲。
他一邊命令在悉尼準備參與攻打布里斯班的戰鬥機調向塞班塞灣附近去攔截華夏的運輸機,一邊向命令日本海軍艦隊趕去支援。
為了悉尼伏擊戰,大部分戰艦都調去了悉尼,斯潘塞灣內的十幾艘巡邏艇和小炮艦顯然無法完成支援任務,不得已日本人必須調遣駐留墨爾本或者悉尼的戰艦趕過來。
一是對華夏空降部隊的輕視,二是要堤防美國海軍一直遊離在悉尼港外可能帶來的報復,日本這一次沒有派出大和級戰列艦,只是派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