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業上的最好的朋友,比如麥克斯韋。在歷史上,這位和牛頓一起奠定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的大奧術師因為癌症,在1789年去世了,去世的時候剛剛48歲。不過這個時候,也許是因為克利夫蘭大學的環境更好——雖然在這個時空裡克利夫蘭的工業並不少,汙染嚴重的也很不少。但是史高治卻在安排這些工業的位置的時候做了細緻的考慮。讓這些工業儘可能的遠離了克利夫蘭大學的上風方向。麥克斯韋的身體狀況一直還不錯,至少現在還完全看不出來要得癌症的樣子。
自從史高治遇刺的而訊息傳出來後,麥克斯韋就一直想要來到醫院來探望史高治。麥克斯韋和洛克菲勒可不一樣,洛克菲勒當時有各種各樣的顧慮,麥克斯韋可沒有。尤其是麥克斯韋在聽說史高治陷入了深度昏迷,可能很難醒過來的訊息後,他傷心極了,他對妻子說;“聽到這個讓人絕望的訊息,我覺得自己好像一下子死了一半。”
好在克利夫蘭大學的醫學也很不錯(因為他們有一所頂尖的附屬醫院——“救恩”醫院。),所以麥克斯韋就難得的放下工作,找到在醫學院工作的同事,就深度昏迷的問題請教了那位教授一番,然後他有更加難得的離開了克利夫蘭,親自跑到鴨堡來找多蘿西婭和卡羅爾,請求他們允許他去見見史高治。而且麥克斯韋還宣稱,他想到了一個好辦法,說不定就有助於喚醒史高治。
如果是其他人,卡羅爾和多蘿西婭倒也找得到各種理由來搪塞。但是對上麥克斯韋這種熱心人,他們實在是沒辦法拒絕他。於是,多蘿西婭只得同意和麥克斯韋一起去探望“臥病昏迷”的史高治。只不過因為一些該死的公事,麥克斯韋先生必須再在鴨堡裡住上一天,等第二天再一起到“救恩”醫院去探望史高治。
之所以要第二天再去,其中最關鍵的原因當然是讓史高治有時間趕回到“救恩”醫院去裝昏迷。畢竟要近距離接觸的,麥克斯韋和史高治又很熟,弄個替身什麼的,史高治擔心會被麥克斯韋先生給看出來。史高治倒是不擔心麥克斯韋先生會有意的暴露秘密,但問題是,麥克斯韋先生根本就藏不住秘密。雖然麥克斯韋先生的智商絕對能壓倒史高治以及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但是他的智商中,能夠分出來理會這些的部分不會比一個兒童多多少。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很多科學家的確很像兒童。
……
第二天下午,麥克斯韋終於在多蘿西婭的陪同下,見到了處於最高階別的保護下的,“深度昏迷”中的史高治。
麥克斯韋先生在試著喊了史高治兩聲,然而史高治毫無反應之後,就拿出了他的“好辦法”
“托爾多博士告訴我說,陷入深度昏迷的人,往往可以用那些他最為關心的,投入了最多的精力和情感的事情來喚醒他。所以,我就想,什麼樣的事情是麥克唐納先生最關心的呢?那一定是科學吧。所以,我就想,要不我就在麥克唐納先生身邊和他談談那些尖端的科學,給他讀讀《自然》或者《科學》,哦,還有《柳葉刀》上面的文章,也許這樣就能喚醒麥克唐納先生了。”
麥克斯韋一邊說,一邊在“昏迷”的史高治身邊坐下來,順手從身邊的小包裡拿出了好幾份雜誌。
“先讀哪一本好呢?要不,還是《科學》吧。”麥克斯韋自言自語說,“史高治,這裡面有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叫做《對於光以太可能的狀態的一種數學模型》。我覺得很有點意思,我給你讀一讀……”
麥克斯韋的這一招倒是出乎了史高治和多蘿西婭的預料。於是可憐的史高治就只好老老實實的躺在病床上裝昏迷了。雖然說,無論你如何努力,你都不可能叫醒一個裝昏迷的人,但是裝昏迷,尤其是裝深度昏迷可也不是簡單的事情。因為深度昏迷和睡著了可不一樣,睡著了是可以動的,深度昏迷卻是動也不會動的。讓一個大活人一動不動的睡在床上,可不容易,一會半會兒的還好,長時間誰都受不了。可是偏偏麥克斯韋先生讀的這篇論文又比較長,光是讀一遍大概就得半個小時,偏偏麥克斯韋先生還不僅僅是讀,還要加點評。什麼這一個“想法倒是有點意思”啦,什麼“這樣處理也不是不行但是顯然作者對**方面考慮不足”啦,什麼“我不明白,他為什麼要選擇這樣笨重的數學工具”啦。如果不是考慮到史高治一直閉著眼睛,估計他還想要畫一大堆的圖來給史高治看。
這麼一來,就不是半個小時能夠弄完的了,甚至於,讀著讀著,麥克斯韋先生居然來了靈感,以至於他居然就向多蘿西婭和醫生要了紙筆。就在史高治的病床邊演算了起來。結果,這麼一篇論文讀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