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挖第一桶金的門路,但沈衝這幾天也沒閒著,闖蕩影視圈,未必只有編劇一條路,寫影評也是不錯的路子,評而優則編,編而優則導嘛。
比如大名鼎鼎的“百萬大導演”張徹,就是因為影評寫的好,寫的精彩,被邵逸夫青眼相加,進入電影圈的。
即使不能入行,寫影評刷點聲望也是好的。
名氣即金錢,經歷過微博洗禮的沈衝對這個理論信之不疑。
寫影評不用看人臉色,不需要專業知識,比寫劇本容易多了,作為一個電影愛好者,沈衝前世可沒少在網上寫影評,玩這個駕輕就熟。
1979年,香港電影界還沒有“檔期”概念,元旦這種後世的黃金檔期,此時只有寥寥幾部電影可看,嘉禾在12月28日上映了洪金寶導演的《贊先生與找錢華》,邵氏針鋒相對,在12月30日上映了劉家良導演的《中華丈夫》。
兩部電影都是比較傳統的舊式武打功夫片,藝術上並無創新,不過此時洪胖子剛嶄露頭角,劉師傅正春秋鼎盛,兩大武術指導各展所長,武打動作設計都很精彩,是香港電影史上比較經典的功夫片。
沈衝前世做過一段時間的廣告文案,深諳軟文寫作的要領,他去電影院把兩部電影重看了一遍,然後以自己觀感為主,以記憶裡殘存的網路影評為輔,拼湊了兩篇花團錦簇的文章,分別投給邵氏旗下的《南國電影》和嘉禾旗下的《嘉禾電影》,相信被採用的機率非常大——除非他寫反了地址。
除了這兩部電影,沈衝還意外的看到了一部前世很感興趣,但是一直找不到資源的電影——《茄哩啡》。(注2)
《茄哩啡》是繽繽電影公司發行的一部喜劇電影,沈衝之所以對它很感興趣,原因有二。
一是因為這部電影有個非常有趣的八卦。
在21世紀叱吒香港娛樂圈的英皇老闆楊受成,70年代已經腰纏萬貫,事業有成。話說某一天,他在聚會上結識了一位女藝人,兩人前往九龍塘開房,不料中途有人通知,說他太太和小姨子聽到風聲,前來捉姦,楊受成彷徨無計的時候,正巧遇到個同樣來開房的好友,他讓好友頂缸背黑鍋,自己逃回家中假裝醉倒,他買通保安,又誤導家傭,讓他們做了時間證人,使得太太抓不著證據,此事算是不了了之。
這事大概讓楊受成很得意,他把這故事當笑話告訴了陳欣健,沒想到陳欣健把它寫成了劇本,拍成電影《茄哩啡》,還邀請楊受成去參加首映禮,而悲劇的是,楊受成不知道這是自己的故事,請了太太一起去看首映……結果可想而知,兩人最終離婚收場。
據說後來楊受成買斷這部電影所有版權,有沒有銷燬不知道,反正從那以後,再沒人看過這部電影,後世網際網路無孔不入,資源豐富如大江大海,也難覓其蹤影。
二是這部電影在香港電影史上很有地位——有人認為這部電影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第一朵浪花,是新浪潮運動的起點。
沈衝一直對這種說法不以為然,不過看過雜誌上的電影廣告後,覺得這種說法確實很有道理,主創陣容太強大了。
導演嚴浩,新浪潮主將之一,導演的《似水流年》拿了金像獎最佳導演,最佳電影等六項大獎,《滾滾紅塵》更是華語電影中的經典之作,勇奪金馬獎八項大獎,成就了絕代佳人林青霞的金馬影后夢。
製片何家駒,編劇陳欣健,于仁泰,顧問餘允抗,攝影古國華,主演曾江,陳玉蓮都是香港電影圈裡響噹噹的名字,連場記日後都是個名角兒——關錦鵬。
現在有機會一窺這部充滿戲劇色彩的電影,沈衝自然不會放過。
看過電影后,沈衝不再猶豫,直接從系統裡兌換了《香港電影史分卷》,然後以《茄哩啡》為引子,以《香港電影史》為軸線,以未來電影發展脈絡為參考,旁徵博引,洋洋灑灑的寫了這份上萬字的長篇大論,在文章中直接提出“香港電影新浪潮”的概念,放言香港電影馬上將迎來一場革命。
沈衝準備把這篇重量級的稿子,投給正在籌備創刊號的《電影雙週刊》,算是送這本註定載入香港電影史冊的雜誌一份誕辰大禮。
給邵氏和嘉禾寫的影評,只能算是小甜點,《茄哩啡》的影評,才是大餐,既然暫時無法做個電影實幹家,那就先做個電影理論家吧——“香港電影新浪潮之父”這個頭銜太囧,不如先做個“香港電影新浪潮旗手”吧。
沈衝如是想著,他站起身來,將信件裝進揹包,準備出門郵寄。
正在這時,響起“砰砰砰”的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