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了擋在面前的眾車馬一眼,意識一動,收回長笛於戒指空間內。輕呼道:“閃電!我們走!”
閃電發出一聲鳴嘶,眾馬齊驚,紛紛閃向兩旁。
“這位小友請留步!”那白髮老者朝黃九智拱了拱手道。
已過了第一輛馬車的黃九智止住閃電,回首,朝白髮老者淡淡道:“不知老丈有何指教?”
“混蛋!這是才女綵鳳的義父鄒衍前輩,你怎可不下馬行禮?”
“這是什麼人?太囂張了!沒見過這等長幼不分的。”
“這人當真出有教養!竟然斜坐馬背上與鄒前輩答話!”
“……”
眾人一片叫罵。
名叫鄒衍的白髮老者瞪了叫罵者一眼,這些人立即止語。
“原來是五德始終說的鄒前輩!晚輩平凡見過前輩!不敬之處,還請原諒!”震驚之餘[那個歷史上,此時的他不是已經死了麼?……],黃九智跳下閃電,朝鄒衍恭敬地還了一禮。
也難怪黃九智如此吃驚,他所知道的歷史中,鄒衍是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齊國人,與亞聖孟子是老鄉,但生活年代在孟子之後。儒家想“克己復禮”,講究仁義禮智信,各國國君不接受禮的制約。鄒衍是研究陰陽五行的,他便將當時流行的五行生剋的原理,由自然界引申到社會變化、朝代更替中來,稱為“五德終始論”。意思是說,一國的興亡不是你國君一人說了算,而自有生克的規律;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這個德便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來代表,叫五德。你是火德,德衰,便有水的德克你;你是水德,德衰,便有土德來滅你,依此類推。這個理論一出,許多國君有所顧忌了,都紛紛邀請鄒衍來講學,對他十分敬重。鄒衍還有一重要的理論,就是“大九州”論,是說神州(中國)內的九州是小九州,神州之外還有同樣的八個大州,連神州算在一起是大九州,這才是整個天下。這個說法不是考察來的,以當時的交通、通訊條件也是無法考察的,而是鄒衍推斷出來的。這個“大九州”論,已大致符合今天世界大洲的景況,這在當時是需要多高的智慧啊。這個理論也是在打消當時眾國君以自己為中心的霸氣,讓其不要孤芳自賞、自高自大!
當時北方的燕國屢遭侵略,十分疲弱。昭王即位,勵精圖治,招募天下賢士。鄒衍欣然前往,昭王親自為他打掃臺階,擦淨竹蓆,執弟子禮,在黃金臺上拜他為師,並親建館驛請他居住,隨時聽取他的指教。後來昭王在鄒衍、樂毅等輔助下,國力日強。昭王覺得時機到了,便派樂毅南下攻齊,連下七十城,報了昔日之仇;又派秦開擊退東胡,擴疆東北,建漁陽、遼東郡。當然,在這個世界中,也確有秦開此人,只不過,他不是燕國的大將,而是扁鵲的弟子。黃九智並不知道究竟是哪一個人替代了那個時代中秦開大將的位置。反正,在神來峰降臨這個世界之前,地球與土球的七國發展路線基本相同。
在地球的歷史中,鄒衍,為了給昭王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便常到燕國各地去考察。並且,還流傳下來一段頗為神奇的傳說。這年春天,他來到漁陽郡(郡址便在今天密雲的西部),見此地依然還是冬天,寒氣太盛,草木不長,百姓生活很苦。他上了郡城南邊不遠的一座小山上,吹起了律管,演奏春之曲,一連吹了三天三夜。他吹律管之後,這座小山便飄來暖風,陽光明媚,冰消雪化,樹葉綠了、花兒開了。跟著整個漁陽大地變暖,農民趕緊耕地下種。這年莊稼長得特別好,五穀豐收。鄒衍又從全國找來了許多當地缺少的良種,教給農民識別,教他們不同的耕作方法。從此,漁陽老百姓日子漸漸好過起來。鄒衍離開漁陽之後,百姓懷念他,便把他吹律管的小山定名為黍谷山;山上建了祠,叫鄒夫子祠;立了碑,碑上寫“鄒衍吹律舊地”,“衍”字下面迭刻了一個“子”字,表示敬意;又將鄒夫子教農民識別良種的地方建了一個小院,叫“別谷院”;在祠前栽了兩棵名貴的銀杏樹,幾千年之後,依然枝繁葉茂。後來此地便成了密雲一景,叫“黍谷先春”。
鄒衍吹律的傳說在漢朝許多詩文裡就已出現。唐朝時李白曾寫過一首《鄒衍谷》的詩來稱讚鄒衍的精神:“燕谷無暖氣,窮巖閉嚴陰,鄒子一吹律管,能迴天地心。”多少年以後,佛教佔據了此山,大修佛寺,鄒衍祠的香火逐漸衰落,祠廟也破敗荒蕪。
洪武十年密雲城建成,知縣聽取了百姓建議,便在東門外修了鄒夫子祠,重新立碑,碑文仍是“鄒衍吹律舊地”。百年以後,祠廟又毀,碑也不知去向。萬曆年間密雲新城建成後,經過官民的努力在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