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部分(4 / 4)

小說:黃金耳 作者:翱翔1981

井刻石?”

“還有東漢倭奴金印?”

吳天緣興奮的看著最後兩個,真是國寶級藏品!

唐鴻臚井碑本是一塊重逾九噸,單體十多立方米的駝形天然頑石。公元713年,唐玄宗遣鴻臚卿崔忻從長安前往遼東,冊封靺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

714年夏天,使命完成後,崔忻原路返回長安,路經都裡鎮,為紀念這次冊封盛事,於黃金山下鑿井兩口,史稱“鴻臚井“、刻石一塊,永為證驗。

刻石文字共29字,分3行自上而下自右向左書寫:“敕持節宣勞靺羯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做為渤海歸入大唐版圖的歷史見證,史稱“唐鴻臚井刻石“。

日俄戰期間,日本佔據旅順以後,唐鴻臚井刻石引起了日軍的注意。

1905年,日本特務人員來到旅順考察刻石,次年寫出調查報告,認為刻石是遼東一塊稀有的唐代石碑,後將刻石搬移至日本東京。

1908年4月30日,日本海軍省以日俄戰爭戰利品的名義將刻石獻給日本皇宮,最後收藏在正倉院。

為了討回井碑,中國學者早早開始了準備,首先成立了唐鴻臚井碑研究會,加深對唐鴻臚井碑的歷史研究,包括碑的歷史價值,以及流失到日本的過程。

2001年,京城6名刻石迴歸志願者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唐鴻臚井刻石研究會。

2005年7月,唐鴻臚井刻石研究會兩名副會長張永年、王維明遠赴日本東京,探訪唐鴻臚井刻石的現狀。當時在各方人士的努力下,日本皇室宮內廳委託中日友好協會,將5張唐鴻臚井刻石的相關照片轉交給了張永年和王維明。

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文物追討部部長王錦思表示,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已透過函件方式敦促日本歸還刻石,下一步還將組織專家赴日本考察。如果透過民間努力不能促成文物迴歸,還將參照韓國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