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著名的四大奇石有東坡肉形石、歲月、小雞出殼和中華神鷹。東坡肉形石現藏於臺北故宮,因其栩栩如生的外形成為了四大奇石之一,和慈禧翡翠白菜同為鎮館二寶。
歲月屬戈壁石類,這塊奇石約為成人拳頭大小,酷似一位西洋老婦人頭像,鼻子、嘴巴、額頭上的皺紋和頭髮宛如真人,能夠形成人臉狀的奇石,而且眼睛、嘴、下巴等器官的比例與真人的比例是如此近似,甚至皺紋都有。
而最精巧和最具爭議的當屬小雞出殼,屬於天然瑪瑙奇石。此石似一隻色澤淡黃毛茸茸的小雞從蛋殼內向外張望伸頭欲出,形象逼真、色澤豔麗,小雞出殼的整體造形以及區域性形態都與實物相仿。
中華神鷹屬黃龍玉石種,出自廣東紫金南母寺。這是一塊神話傳說中天然形成的奇石,彎彎的鷹嘴、犀利的眼神、完美的線條形神兼似,配上金黃色的玉質,大小又與真鷹比例一樣,讓人不得不感嘆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
“我估計以日本人的審美最喜歡的應該是太湖石和靈璧石!”
吳天緣去過幾個日本家族的園林,小而精緻,主要追求的是一種境界。園林石是庭園堆山疊石、散石點綴、孤石欣賞與造景,形體較大,置於室外庭園中的自然奇石,如太湖石、斧劈石、靈璧石等。
太湖石是指產於太湖地區的古生代碳酸鹽巖,經風化作用主要是岩溶作用形成千姿百態、剔透玲瓏的石頭。太湖石是中國園林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極高的觀賞價值,在北京、蘇州、杭州、上海、南京等地都有太湖石裝點的園林。
靈璧縣位於安徽省北部,古稱“零璧”,後因盛產“靈光閃爍,色如璧玉”的佳石,“玉質金聲”,“金聲玉振”的靈璧磬石,也是園林意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鑑賞奇石,自古就有“瘦、透、皺、漏、秀”之說,即從質、形、色、紋、勢等方面發現和感悟奇石之美。
瘦,指的是常山奇石的外形特徵。一般來說,石頭因長期受自然風化、溪水衝擊,邊角磨平,外形以圓者居多,外形飽滿。
漏,指的是奇石的體態特徵。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石的表面上出現了凹凸不平、大小各異的槽、溝、壑、洞,俗稱彈子窩,其形狀有圓、有長、有扭曲,有的洞穴曲徑相通,體現了奇石的特徵和魅力。
透,指的是結構特徵。由於溪水侵蝕、沖刷、氧化的作用,形成各種孔洞、巖壑、山峰,虛實相連,空靈剔透,幻象無窮,妙趣橫生,所謂“透風漏月”是也。
皺,指的是奇石的肌理特徵。有的石頭中因夾有質地較軟的線巖,在溪水等外力沖刷下,去軟留堅,柔軟部分線巖先行掉失,形成或深或淺、疏密不一的褶皺,深者為漏為透,淺者為皺為紋。
秀,指的是內涵特徵,假山石小者可以做成精巧可愛的室內小盆景,大者可以做成戶外的假山園林,配以噴泉、苗木、燈光,美不勝收。(未完待續。)
第327章 僱我尋寶?
“這是什麼東西?”吳天緣好奇的接過邀請函,迷惑道:“印度政府請我去幫著尋寶?”
“沒辦法,老闆您的名氣太響亮,連政府都要請您幫忙!”
王紅把資料遞給吳天緣笑道:“這是他們送來的資料,說是一個古廟發現寶藏,但遇見點問題。”
吳天緣好奇接過資料,簡單一看大致明白原來是這麼回事。喀拉拉邦位於印度西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帕德馬納巴史瓦米神廟是著名印度教廟宇,它有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8世紀,神廟一直歸當地瓦爾瑪王族後裔所有。
神廟寶藏的發現與一位叫桑達拉拉江的人關係密切,桑達拉拉江是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甘地政府時期的情報局官員,退休後陪同雙目失明的父親居住在帕德馬納巴史瓦米神廟附近。老人是位虔誠的印度教徒,現在雖然已經年過七旬,但每天仍堅持凌晨2時30分走進神廟禱告,每次持續8個小時。
一直以來當地就傳說神廟中藏有大量財寶,但誰也沒有真正去挖掘。不過對藏寶一說,桑達拉拉江深信不疑,而且他越來越對神廟管理人員心存疑慮。
2012年他向喀拉拉邦高等法院投訴,稱有關方面對神廟管理不善,安全措施不當,政府應該收回神廟的管理權,並負責廟內財產的處置和防盜。
2015年1月,喀拉拉邦高等法院裁定,由邦政府接管神廟。5月印度最高法院要求喀拉拉邦在接管神廟前,成立由7個人組成的委員會,清點神廟總資產,並列出詳細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