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派嶄新氣象,並開始為世界影壇所矚目,同時對洪金寶、成龍師兄弟日後的走向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李小龍之後香港功夫片大行其道,連武俠片大師張徹也開始涉足《馬永貞》等近代豪俠功夫片,而模仿李小龍功夫片風格的打星也層出不窮:呂小龍、梁小龍、黃小龍…。還有成龍。
“七小福”中和成龍是最早成名的,洪開始以武術指導聞名,後來開始自導洪金寶自演電影,首部作品是《三德和尚與春米六》,其後主演的《老虎與田雞》《林世榮》等片亦頗受好評。成龍則在李小龍暴斃後,被其原來的合作者羅維發掘,作為李的接班人。不過無論是跟風李小龍的《新精武門》,還是改編自古龍小說的武俠電影(《劍花煙雨江南》等),都沒有取得成功。直到1978年吳思遠借成龍拍《醉拳》才令其迅速走紅。該片的諧趣風格及袁和平設計的活潑靈巧兼具雜耍性的武術動作簡直就是為成龍量身定做,淋漓盡致地發揮了他在這一方面的天賦,同時也令成龍找到自己日後在功夫片領域的發展方向。自此,李小龍之後的又一位功夫巨星正式登場。
由於成龍諧趣功夫片的大受歡迎,也使得素來愛跟風的香港電影人紛紛改拍此類影片,其中自然濫作居多,卻也不乏精品。除了成龍的《蛇形刁手》、《龍少爺》《師弟出馬》外,洪金寶導演的《雜家小子》和《敗家仔》也堪稱上佳之作,這兩部影片故事情節與《醉拳》大體相似,皆是少年受辱,遇高手學藝報仇的套路。片中詼諧幽默的武林高手(類似於《醉拳》中袁和平之父袁小田飾演的蘇乞兒形象)都是由洪金寶擔綱,成龍似的調皮闖禍少年則由元彪演繹,而兩兄弟設計的武打動作則愈加精彩刺激,絲毫不遜於成龍的《醉拳》,因此也取得了極佳的口碑及票房——更重要的是,《雜家小子》和《敗家仔》令元彪迅速出位,成為一代打星,在整個八十年代風頭不讓洪、成兩位師兄。
《七小福》,是根據成龍、元彪這班師兄弟在戲校學藝的真實經歷改編。洪金寶在裡面扮演的是他們的師傅于占元,徒弟演師傅,形體、心態揣摩極透,自然是刻畫入微,於是洪金寶第二次捧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的的獎盃——不知當時尚在人世的于占元看到自己的銀幕形象會有何感想,也許連他本人都沒想到自己的這幾個徒弟居然在影壇都成了氣候,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對香港型別電影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大家都知道,成龍師兄弟的電影成就完全體現在動作功夫片上,“七小福”除了能演動作戲外,而且個個是有名的動作指導。據筆者的不完全統計,香港電影金像獎設立至今一共發出二十個最佳武術指導獎盃,其中十二個落在了“七小福”手上,臺灣電影金馬獎九十年代以後開始設最佳動作指導獎,迄今已有八屆,“七小福”卻得了六次(注:其中包括與別人合作得獎次數,比如程小東、元彬合作的《新龍門客棧》、成家班、曹榮合作的《義膽廚星》等),說佔了香港武指和功夫片的大半壁江山實不為過。至於他們為何都能在功夫片領域做到遊刃有餘,進而成為一代大家,歸根到底還是和他們當年做戲曲演員有關。于占元本是京劇名武生,帶的徒弟也主攻武生或者淨行,所謂唱唸坐打,動作雜耍皆須樣樣精通,可是要論起唱來,“七小福”中也只成龍一副好嗓子,而於佔元也惟獨對此要求低些,其他方面則是務必精益求精——後來洪金寶、元彪主演的《雜家小子》中兩人大練猴拳,身手敏捷,面部表情又活脫一副猴樣,便是當年“七小福”合演《美猴王》等猴戲的結果。而《A計劃》中洪金寶、成龍扮賊唱戲一段,《華英雄》中元彪花旦打扮舞動銀槍的臺姿英風則更是作為戲曲演員的基本功了。
不過想到最後成家班和洪家班的龍爭虎鬥,沈默言嘴角便忍不住微揚起來。假若到時候,自己建立個沈家班進去摻一腳,那不是更有樂趣麼。
看著有些入迷的沈默言,邊上的翁美玲忍不住在他眼前揮揮手道:“阿言,拿個獎也不至於把你樂成這樣吧!不過話說回來,輝仔看去好象很緊張呢!”
回過神來的沈默言聽到翁美玲這話,呵呵一笑道:“別說他獲得最佳男主角提名緊張,我現在都已經把心提到嗓子眼了!畢竟那可是影帝的稱號,他要是拿下了,那可就是最年輕的演帝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垂簾聽政》這部電影更接近於《火燒圓明園》的續集作品,質地同樣優異,水準保持在等同的地位上。影片與內地合作,在故宮實景拍攝,開創了合作拍片的潮流,並且獲得了文化部的特別獎。與前作相比,這部作品的“野”味要更足一些,是李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