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部分(2 / 4)

小說:逆襲水滸傳 作者:圈圈

船艙空出許多來,而為了多運些百姓,許多船艙都塞滿了人,原先住十個士兵的船艙,足足塞下了二十個人。第一趟轉運燕京百姓南下,便足足運送了六萬多百姓。

來到麗卿號船頭甲板,只見甲板上都坐滿了南下的百姓,三娘見得這裡北風凜冽,許多婦人懷中都偎依這小孩,都在寒風中瑟瑟發抖。見得如此,三娘心頭不忍,急忙問身旁瓊英道:“怎的不去船艙裡避寒?”瓊英道:“艙內都滿了,只能在甲板上安置些。”

三娘皺眉道:“我那靜止堂不是還空著麼?讓這些婦孺都去我那裡。”瓊英為難道:“主公,那是你的座艙……”三娘一擺手道:“人命大如天,這些婦孺再在甲板上待下去,非凍死不可,我那座艙怎麼就不能拿出來用了?”當下便命瓊英將甲板上一應婦孺都去三娘自己座艙之內安置。

甲板上一應婦孺對三娘自然是千恩萬謝,都頌揚三娘果真是白蓮聖女,菩薩心腸。安置好後,三娘又問了瓊英,才知道許多海船上,為了能多運些百姓回去,甲板上也是塞滿了人,船艙內是再也塞不下了。

聞言三娘長嘆一聲道:“自古戰亂皆是百姓受苦。給各戰船傳令,教他們將備用船帆取出來,蓋在甲板上,多少替甲板上的百姓遮擋些風寒吧,希望他們能捱過這幾天。”

當下麗卿號便發出旗語,各船紛紛傳遞命令下去,當下各船將備用船帆取出來,給甲板上的百姓們禦寒,各海船上的水手們也將許多衣物取出來分給百姓們禦寒,更有些海船將儲存食水的船艙騰出來,讓百姓安頓,一應食水都搬到甲板上安放。便如此,各海船都想盡辦法安頓百姓,一路上倒也沒有出現凍死百姓的事。

數天之後,船隊終於到了萊州港,宿元景也跟隨海船南返,上了岸後,宿元景看得碼頭上陸續下船的百姓,忍不住捻著鬍鬚對三娘讚歎道:“當年三國時劉玄德攜數萬軍民過江,以仁德立足三國,仁義之名傳遍天下,如今扈宣撫使也一般的攜數萬婦孺百姓南渡,仁愛之名定然也會傳遍天下。山東路有扈宣撫使鎮守,乃是這裡百姓的福氣。”

三娘聽得宿元景讚歎,也不謙遜,挺著肚子笑道:“我也覺得我做得很好了,做我的子民,大家都有好日子過。”宿元景被噎了一下,也不知如何答話。

宿元景已經將道君皇帝旨意傳到,而梁山也出兵燕京府,這趟差事算是辦完了,當下宿元景便在萊州港告辭,三娘本想邀請宿元景再去濟州做客,但宿元景急於回東京去,便先拜辭而去,三娘安排船隻沿運河送宿元景返回東京。

送走了宿元景,三娘便命李俊等人儘快將海船騰空,隨後轉運糧草前去林沖大營那裡,然後卸下糧草再裝運百姓南下來,林沖大營那裡尚有數萬百姓在等候,而林沖大營糧草也只夠一個多月的用度,是以急需糧草。

李俊等領命後便繼續忙碌去了,此事交給李俊,三娘還是比較放心的,而林沖那裡公孫勝、喬道清等留下相幫,三娘也不必操心,當下都安排完後,三娘帶了近衛與女營兵馬便返回濟州府。

回到濟州府後,三娘將諸事分派諸將辦理,自己安心休養,這趟出海雖然好玩,但還是累得夠嗆。將養了旬月後,萊州那裡陸續傳回訊息來,李俊海軍總共往返了三趟,一共接回百姓十餘萬人,此時燕京人口只不過三十餘萬,這幾趟就被三娘接回來一半人口,看來燕京城內就只剩下士兵和青壯人口了,這北遼皇帝麾下沒了百姓羈絆,只怕作戰起來更無後顧之憂了。

多了十餘萬百姓後,三娘也不擔憂,如今還是地廣人稀的北宋年間,山東路也可安養得下許多百姓。而這趟運回的百姓中,老年人口有兩萬多,婦孺就將近五萬,其餘便是些中年及青壯人口,三娘都分派各處安置,又開了許多屯田交給他們耕種。這些遼人許多都是北地漢人,他們在北地也是以耕種為生,還好漢人耕種的本事也沒丟,分得田地後,也都能自己養活自己。

還有一些契丹人與其他部族百姓卻就沒有耕種的本事了,但山東路那裡有許多礦場、碼頭、作坊,只要有一把力氣,也能養活自己。是以不會耕種的,有氣力的青壯都安置在礦場碼頭,氣力小的,卻安置在一些織布作坊、造紙作坊或是其他手工作坊內。

這些北地百姓長年生活在北地,也能吃苦耐勞,內裡更有燕趙剽悍的風氣,他們帶來的那些孩子長大之後,便是很好的戰士。將來北伐,他們也能做帶路黨和溝通當地百姓之用。

安置這些百姓,三娘也沒操什麼心,當年江南戰亂,山東路就收容過數萬江南逃難的百姓,朱武等人對這種事可謂是輕車熟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