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部分(2 / 4)

小說:逆襲水滸傳 作者:圈圈

日久生變,或有變亂之禍。臣門下聞煥章前來獻策,便是下旨與山東路藩鎮,答允先赦免其上趟抗旨不尊之罪,教其所部兵馬北上解太原之圍。”

聞言欽宗皺眉道:“方才與金人議和,太原三地便是要割讓出去的,如何又要讓她去解太原之圍?”耿南仲道:“如今金兵方退,此趟金人南侵議和之罪都加與了蔡京、童貫一黨,朝野主戰之聲,聲勢浩大,不可強逆。況且日前朝中派了使者前去太原傳旨,教太原守將王稟讓城,但王稟諸將士皆誓死不願讓城,朝廷和議其實已經是萬難達成。更如今朝野反對割讓三鎮,群情洶湧,勢不可擋,未免朝野將不戰之罪歸於陛下,臣以為此趟可以派兵先解太原之圍。”

說到這裡,聞煥章上前道:“陛下容稟,金兵野戰雖然無敵,但不善攻城。那太原城與中山府都曾堅守,太原城更是從去歲堅守至今未曾被金兵攻破。臣愚見,三鎮不可棄,只消河北諸府鎮不棄,固守城池,金兵也不敢輕易南下,如此可保京城無虞。而若棄了三鎮,金兵可長驅兵馬至黃河飲馬,京城哪裡有安穩的一天?”

聽到這裡,宋欽宗微微頷首,示意聞煥章繼續說下去。聞煥章見欽宗首肯,精神一振續道:“那山東路藩鎮女宣撫使兵強馬壯,勢大難制,不若命其北上,讓她與金兵鬥個你死我活,此乃二虎競食之計。朝廷可不費一兵一卒,除掉山東路這個隱患,又可解太原之圍,教金人不敢南下,何樂而不為?”

聽到這裡,欽宗心中大動,聞煥章又道:“更兼如今朝野主戰聲威頗重,不可違逆民意,但不如就教山東路出兵,允其戴罪立功,若然有功,前趟抗旨不尊之罪也可赦免,朝廷也有了臺階下。而山東路軍馬北上之後,那二十萬勤王大軍亦可撤圍,各部迴歸各自駐地,教兵馬最多的种師道尾隨山東路軍馬之後,一般的背上去解太原、河北之圍。一來乃是調開种師道部,教其不能在京城左近逗留。二來乃是監視山東路兵馬之意,教种師道監視那女宣撫所部,定要教其與金兵廝殺,不可只出工不出力。三來教种師道在其後,若是山東路軍馬與金軍拼個兩敗俱傷之時,可教种師道趁勢將兩部軍馬都收拾了,此乃漁翁之利。”

聞言欽宗大喜,正要按聞煥章所言下旨,卻聽一人忽然自屏風後轉出,口中道:“皇兒,不可讓那扈嵐去太原、河北!”三人看時,卻是太上皇一身道袍信步前來。欽宗連忙起身見禮,耿南仲、聞煥章也參拜了。

雖然太上皇這些日子深居簡出,但欽宗見了他,面上的禮數還是不缺的,所求之物更是供應無缺。太上皇到了面前便道:“那女賊兵馬強盛,詭計多端,如今被困於京城左近,正是剿滅她的大好時機,千萬不可放虎歸山,更不可教其破繭而出,否則天下將大亂矣。”

這太上皇自回宮後本不太過問朝政,但今天前來見欽宗,本是想讓兒子多給自己找幾個得道之士前來相助修煉,但偶然聞得聞煥章的二虎競食之計,想到當日在三娘營中被其所拒,是以惱羞成怒記在心中,於是便出言阻攔。

欽宗聞言便道:“父皇,話雖如此,但周遭二十萬軍馬並非其敵手,況且勤王大軍久在京城左近,日久生變啊。”當下欽宗將自己的理由說了。雖然這太上皇的建議站在大宋皇帝這邊是對的,但這位太上皇並非朝政高手,他只是個藝術家而已,是以也說不出令人信服的理由來,只是一味的強逼欽宗不可放虎歸山。

說到最後,欽宗還是不肯答允,道君皇帝氣得拂袖而去,臨走前留下一句話:“豎子不聽我言,將來亡大宋者,定是此女!”

道君皇帝走後,欽宗心頭更氣,本來他還沒打定主意,這太上皇來鬧了一場,他反而堅定了主意,太上皇反對的,他便要支援,於是當天便下旨,教勤王大軍撤圍,併發旨意給三娘所部,教其北上解太原、河北之圍,戴罪立功!(未完待續。。)

第十三章連消帶打出考題 翹首以盼待援軍

大宋靖康元年二月初,金軍自開封退兵後不久,大宋朝廷便迫不及待的撕毀了議和條約,看起來好似是硬骨頭了一把,實則卻是政治幼稚的表現。

勤王大軍撤圍,朝廷頒旨命山東路藩鎮軍馬戴罪立功,前去解太原、河北之圍,撕毀議和條約的訊息傳來後,三娘當即冷笑起來,問黃文炳道:“這事你怎麼看?”

黃文炳也笑道:“大宋君臣對待這國之大事好似玩笑一般,戰和不定,朝令夕改,如何能服眾?若是要抗擊金人到底,一開始便號令各路軍州、天下軍民百姓共同抗敵,死戰到底,絕不議和。若是要求和,這趟議和已成,就該打落牙齒和血吞,先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