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部分(1 / 4)

小說:魏延的種子三國 作者:京文

魏延把他穿越前學的數學、物理、化學知識全都以這個時代人們能夠理解的詞彙,講給馬鈞及其麾下男工匠、黃月英及其麾下女工匠。

馬鈞、黃月英以及麾下工匠們的智力在提升,原來他們在那一世的發明就比原來提早了好多年出現。

有一天,魏延花了兩張圖,分別給了馬鈞和黃月英,讓他們在各自的工場裡試製出來。

黃月英的工場已經開始執行,場長黃月英、副場長諸葛夢,請的都是健壯的女人,就連護衛都是女人,場地也就在距離平南將軍府不遠的地方,有將軍夫人親自擔任場長,工錢不菲,很多婦人都慕名加入,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已經有將近千人加入。

而馬鈞的工場人員更多,將近有六千人。

其中有兩千工匠來自曹操那裡,他當然知道,工匠意味著自己一方的戰爭潛力和技術力量,但他即將有大動作,不得不多湊點精兵,於是,捏著鼻子湊了兩千工匠來換取四千俘虜兵回去。

有一千工匠來自劉表那裡,劉表用一千工匠換回去兩千俘虜,他不是不想換更多俘虜回去,但工匠只剩下那麼多,大部分工匠都在各個世家那裡,他要不出。

集體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即便魏延的草圖非常含糊,馬鈞、黃月英他們交出來的試製品依然讓魏延非常驚豔。

把那些試製品拿給老農去試用,老農們紛紛讚歎:“這曲轅犁真好用!”

漢代耕犁已基本定形,但漢代的犁是長直轅犁,耕地時回頭轉彎不夠靈活,起土費力,效率不很高,魏延有鑑於此,便按照穿越前的印象畫出了曲轅犁,督促馬鈞、黃月英他們把它製造出來。

曲轅犁操作時犁身可擺動,富有機動性,便於深耕,且輕巧柔便,利於迴旋,其次是增加了犁評和犁建,如推進犁評,可使犁箭向下,犁鏵入土則深,若提起犁評,使犁箭向上,犁鏵入土則淺,將曲轅犁的犁評、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機地結合使用,便可適應深耕或淺耕的不同要求,並能使調節耕地深淺規範化,便於精耕細作。犁壁不僅能碎土,而且可將翻耕的土推到一側,減少耕犁前進的阻力。

曲轅犁的結構完備成熟,輕便省力,歷經宋、元、明、清各代,耕犁的結構沒有明顯的變化,即便他穿越前,在某些農村依然能見到曲轅犁。

經過農夫們的評定,馬鈞工場的曲轅犁更為完備,便以馬鈞工場的試製品加以改善,開始大規模地製作曲轅犁,推向整個大漢。

對於這種能夠改善整個大漢民族生產力的發明,魏延從不藏私。

當然,他更傾向於,馬鈞工場以及附屬工場們把這些曲轅犁製作出來,賣給其他勢力或世家。

這曲轅犁直接把這個時代的耕作技術提高了四百年。

魏延又花了一個圖,交給馬鈞和黃月英。

這一次,馬鈞又提前完成,因為,那是他歷史上本就做過的翻車。

在此之前,東漢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畢嵐曾製造翻車,用於取河水灑路,但那時的翻車還比較粗糙,大抵應該說是鄉村歷代通用的龍骨水車的前身。

那一世,此後過了好多年,馬鈞當時在魏國作一個小官,經常住在京城洛陽,當時在洛陽城裡,有一大塊坡地非常適合種蔬菜,老百姓很想把這塊土地開闢成菜園,可惜因無法引水澆地,一直空閒著。馬鈞看到後,就下決心要解決灌溉上的困難。於是他又在機械上動腦筋。經過反覆研究、試驗,他終於創造出一種翻車,把河裡的水引上了土坡,實現了老百姓的多年願望。馬鈞創適的這種翻車,“其巧百倍於常”,用時極其輕便,連小孩也能轉動。它不但能提水,而且還能在雨澇的時候向外排水。可見進步之多,功效之高。這種翻車,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工具之一,從那時起,一直被鄉村歷代所沿用,直至實現電動機械提水以前,它一直髮揮著巨大的作用。

翻車的構造是,車身用三塊板拼成矩形長槽,槽兩端各架一鏈輪,以龍骨葉板作鏈條,穿過長槽;車身斜置在水邊,下鏈輪和長槽的一部分浸入水中,在岸上的鏈輪為主動輪;主動輪的軸較長,兩端各帶拐木四根;人靠在架上,踏動拐木,驅動上鍊輪,葉板沿槽刮水上升,到槽端將水排出,再沿長槽上方返回水中。如此迴圈,連續把水送到岸上。

魏延的圖畫得很差,但架不住馬鈞有【發明】特技,再集合著麾下工匠的集體智慧,不出七天,翻車應運而生,自此,每個鄉村都逐漸有了翻車,農業生產效率得到極大提高,不再只是靠天收。

翻車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