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地位的遊牧民族獲得了財產和權力上的優勢,就可以廣泛地通婚納妾多生子女,使得遊牧民族在種族人口繁殖上也取得超過漢族人口增長的優勢。因而,經過十六國和整個北朝長達260多年的民族輸血和雜交混血,北中國實際上已成為遊牧民族與漢族在數量上大致相當的民族混合地區,尤其以鮮卑族的數量和影響為最大。
這次民族輸血和混血,使得被農耕軟化和羊性化的華夏中原民族的性格和精神,又一次被啟用,再一次強悍起來。但必須指出的是,中國遊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輸血和混血,對農耕民族來說是一件痛苦和殘酷的事情,但卻又是對“中國病”的絕對必要的搶救性治療。客觀地說,沒有這一次長期廣泛的輸血和混血,就不會有後來偉大的隋唐。
北魏後來分裂為東魏和西魏,這兩國依然是鮮卑族執政。公元550年高洋廢東魏帝自立,國號齊,史稱北齊。公元556年鮮卑人宇文覺廢西魏恭帝自立,國號周,史稱北周,依然是鮮卑政權。到周武帝時期,雄才大略的鮮卑皇帝——周武帝宇文邕又滅掉北齊,重新統一北中國。
關於狼圖騰的講座與對話(10)
還有,中國惟一的女皇帝武則天也產生在唐朝。武則天出生在遊牧精神濃厚、有深厚“胡服騎射”傳統的山西。而山西是鮮卑族的根據地之一,鮮卑北魏最初的都城就定在山西平城。武則天的父親曾隨李淵起兵反隋,後封為應國公。所以武則天也應該算作將門狼女。後來又在李唐皇族遊牧精神的薰陶下,武則天成為中國狼性最強的傑出女政治家。在性格上:她勇敢兇悍,智慧超人,大刀闊斧,鐵腕血腥,毫不手軟;在政策上:打擊士族,強化科舉,破格選才,勸課農桑,發展人口。把唐太宗開創的貞觀之治的盛世維持了半個世紀。
陳陣停了停,突然問楊克:你注意過武則天的形象沒有?
楊克有些茫然,搖搖頭說:沒注意,你又發現了什麼?
陳陣說:我看過武則天的畫像,她很富態,有母儀之相。洛陽龍門石窟那座最著名最高大的盧舍那石像,是武則天下令鑿刻的。那雕像有異常大氣矜持的端莊美,臉龐頸肩豐滿圓潤。據說這是當時的藝術家和石工按照武則天本人的形象雕刻出來的。中國人都知道,在審美標準上,唐朝是“以胖為美”,李唐帝王大多選豐滿女人為後為妃。唐太宗選武則天為妃,唐太宗的兒子唐高宗李治後來又對武則天窮追不捨,直到把她立為皇后,而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又以豐腴的楊玉環為貴妃。幾代唐朝皇帝如此熱衷豐滿女人,確實大大有悖於中國漢族帝王的傳統審美標準。華夏漢族帝王大多喜歡苗條女人,比如:“楚王好細腰,後宮多餓死”。漢朝漢成帝的寵妃趙飛燕就是“楚腰纖細掌中輕”式的女人,後來被成帝立為皇后。
那麼漢唐這兩個歷史上齊名的大朝代,為什麼會出現“環肥燕瘦”截然相反的審美標準的呢?原因就在於唐朝皇族與歷代華夏朝代的民族血統不同。唐朝“以胖為美”,深刻地反映了李唐王朝鮮卑族的血統和印記。我過去也一直弄不懂為什麼上個大朝代漢朝還以瘦為美,怎麼到下一個大朝代唐朝突然就以胖為美了?後來弄清了李唐王朝的鮮卑血統以後才明白,再聯想到咱們在草原上的生活就一下子通了。當初咱們剛到草原的時候,就發現蒙古人以胖為美,比如咱們隊那個綽號叫“一盞明燈”的那仁其其格,真夠豐滿的,一定比楊貴妃還要胖,那時候幾乎有一大半的馬倌都圍著她獻殷勤。在額侖被牧民公認為美人的蒙古女人絕大多數是豐滿女人。而鮮卑族和蒙古族是兩個有著親緣關係的蒙古草原遊牧民族。鮮卑族一定是把狼圖騰和“以胖為美”的審美標準,一同傳給蒙古族了。實際上,遊牧民族從古到今都以養肥牲畜為職業,以“羊大”為美,當然在民族審美上就以胖為美了。
楊克連連點頭,又笑著說:沒錯!……不過有點扯遠了吧。
陳陣說:一點也沒扯遠。唐朝“以胖為美”,恰恰又從民族意識的一個審美層面上證明唐朝之所以那麼強悍偉大的性格根源。漢人一直迴避唐朝的遊牧精神和草原血統,實際上漢人很不情願把中國最偉大朝代的大半功績記在草原民族的功勞簿上……
我再接著講……李世民過人之處,還在於他極其重視文治,採納魏徵的“偃武修文”的政策。興科舉,重諫臣,著力教化,改善政治,輕徭薄賦,鼓勵經濟。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唐朝的疆土達到到前所未有的廣度。
我特別要說的是,李世民是第一個提出“華夷平等”政策的中國皇帝。他說:“自古皆貴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