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把敵軍趕出去。”
城中七處大火,八處冒煙,除了楊昂指定的軍兵外,凡是靠近起火地點的軍士都各自前去救火。城中混亂,軍士也混亂,想要短時間內把軍士收攏住,抵抗敵軍實在不易。
楊昂把軍士派出去收攏人馬,留下一千多人看守糧倉,而後帶著其他人快奔向城北。
城中起火,明顯是對方敵軍的內應,裡面放火,外邊攻城。楊昂可不敢不留點兵馬看守糧倉,萬一敵軍的細作趁這個時間再把糧倉點著了,那就徹底完蛋了。
楊昂帶的兵馬也就三千多人,中途又遇到萬餘聞訊趕來兵馬,幾下兵合一處,鬧哄哄地趕向北城。
距離北城還有兩裡多地的時候,只見守城軍從北面潮水般潰退下來。
楊昂手持長槍攔住他們的去路,大喝道,“爾等好大的狗膽,竟敢臨陣脫逃,難道不怕軍法從事?”
隊伍總一名將官快步奔出,高聲稟報,“楊將軍,非是我等臨陣脫逃,敵軍太多了,根本擋不住了,你看。”說著,他回頭一指,“敵軍殺過來了。”
楊昂順著那人指的方向望去,只見遠處影影綽綽,無數黑影晃動,人喊馬嘶之聲不絕於耳。
“如何丟的城池?難道連一時半會兒都支援不住嗎?”楊昂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肯定對方是在短時間內破城的,因為他根本沒接到敵軍攻城的報告,而軍士來稟告的第一個訊息就是城池被破。
“將軍,我等不知道,就知道城門裡一陣混戰,而後城門被開啟了。敵軍根本就不是從城牆上爬上來的。大隊騎軍都是從城門進來的。將軍快做定奪,城是守不住了。”那名將官哭也似地說道。
楊昂怎麼敢輕易放棄城池,對手下軍士大聲命令,“隨本將軍殺退來敵。”
眾軍無奈,誰都不敢抗拒軍令,只得隨著楊昂殺了回去。只有一些躲在暗處的軍士,藉著房屋的掩護,向更黑的地方跑去,脫掉軍服,混進了民宅中。
楊昂匆忙會聚起的兵馬絲毫沒有鬥志,好在又有兩股趕來的軍士加入其中,人馬顯得多了一些。
楊昂見兵馬增多,膽氣一壯,率軍對面的敵軍迎去。
只是雙方尚未進入混戰狀態,楊昂的兵馬又呈敗退之勢向後潰敗下來。楊昂幾次呼喝都沒能阻止兵敗之勢。因為李典的軍士太猛了,一路在奔騎一路飛射,弓弩齊。
一面是勢在必得,一面是倉促迎戰,戰鬥力又不平衡,楊昂的人馬怎麼能擋住李典和于禁的攻勢呢?
楊昂見實在迴天無力,只得帶領殘兵敗將向城西撤退,好在西門並未丟失。軍士開啟城門,楊昂帶著殘存的人出了西門直奔錫縣方向逃去。
李典帶著兵馬進城,迅把軍士分成幾股,控制住城中各處重要地點,清理城內殘餘守軍。
于禁帶兩萬騎軍,出西城向楊昂的殘部追擊。
與此同時,房陵城中也是相同的景象。
文丑和高覽趁著大火殺進城中,守將張衛已率軍逃出城去,同樣逃往錫縣。
兩城的大火因何而起,這全都是凌雲的算計。
早在凌雲攻打豫州的時候,他便派出去許多軍士,潛入其他各州,留做後手。漢中一帶安排了人手。
這些人全都是凌雲從兵營中購買的軍士,一是能及時與凌雲取得聯絡,再者可以順利搭建兵營。
凌雲透過前幾次搭建兵營總結出來了經驗,雖然兵營只能存有一座,多了的話都不能使用。但凌雲想到了一個便捷的方法,雖然各地不能存在多個完整的兵營,但卻可以存在多個殘缺的兵營。在房陵和上庸城中,他派去的人早都搭建好了絕大部分兵營,只需再加上一塊木板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兵營。
這樣兵營的搭建就變得簡單多了,一塊木板而已,順手就能釘上去。
凌雲先是在上庸城完成了兵營的最後建造購買了上千名軍士,這些軍士混進楊昂的大營,神不知鬼不覺地清理了一些營帳。將守軍的軍服換到身上,這些人馬分做幾路,在夜深人靜的上庸城中到處放火。
即便在大街上碰到敵軍,因為穿著對方的軍服,一時之間對方也絕對不能分辨出來。
這些人放完火後,趕奔北城門,守軍根本不防,誰能想到上千人都是敵軍的細作。以有意算無意,這些人迅拿下北門,開啟城門,李典和于禁的大軍蜂擁而入。
這些軍士按照凌雲的吩咐,在城門開啟之際把頭巾全部扔掉,李典和于禁的兵馬見到沒頭巾的軍士自然知道是自己人,因而兩下兵合一處,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