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國家承太平日久。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那些農民兵好象沒有什麼用處,如果你這樣想就錯了,你以為這些貴族和士族官員是白痴呀?放著這麼多好處便宜不佔,人不為己,當心天誅地滅。皇室權貴與士族集團挖空心思調遣這些士兵為自己擺闊充門面,修建皇宮城牆,修建莊園屋宇,甚至充當修建陵園家墳的雜役,把這些農民呼來喝去,象使用奴僕一般羞辱作賤,你說爽不爽?有工資嗎?你休想。包飯嗎?你自己解決。
那時候這些皇室權貴和士族官員當然很爽,不過農民就很不爽。惹不起躲得起,於是農民被迫拋荒土地,落草為寇,紛紛聚嘯山林河澤,做強盜勾當去了。做強盜被逮住難免砍頭,但活得比當兵更有尊嚴。
到唐高宗武后那時,唐朝那套以農民為主,徵召戰士的府兵制度基本完蛋了,折衝府(國防部)無兵可交,一旦國家有事,怎麼辦?安史之亂,讓無兵可遣的唐朝吃盡苦頭。幸虧郭子儀有辦法弄出一支軍隊,再塑李唐,否則唐朝提早完蛋了。郭子儀搞那套呀?他當然不會搞李唐搞過那套己經證明行不通的徵兵法。李唐那套怎麼搞的?讀過杜甫《石吏壕》的人應該有點印象,“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婦出門看,老翁逾牆走。……”李唐那套靠欺壓農民的徵兵制已經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郭子儀如果還興那一套,一個兵也拉不來。郭子儀絕不是腦殘之輩,他首創在民間招募勇敢的做法,說白了就是僱傭兵役制,因郭子儀這麼一弄,中國從此就誕生了職業軍人這個行業。
安史之亂以後,唐朝設定十個節度經略使(十大軍區)作為唐朝邊防戍邊的主要軍隊,是為安西節度使、北庭節度使、朔方節度使、河東節度使、范陽節度使、平盧節度使、隴右節度使、劍南節度使、嶺南五府經略使和長樂郡三捉守。
節度使的設定,催生了藩鎮割據。因為節度使以自己轄地的賦稅招聘職業軍人,形成地方武裝。而這些地方武裝一旦坐大,就會擁兵自重,不但賦稅不上交中央政府,而且還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形成強臣壓主的局面。節度使花錢僱傭的職業軍人,說白了就是拿國家的錢培養一支私人的軍隊。比喻朱溫用河南、山東賦稅發展起來的一支軍隊,按照傳統說法叫做“朱家軍”,而不是唐軍。而當兵的人也只認直接給他發餉糧的老闆,替那個給他工資的老闆賣命。
唐朝由治到亂,問題就是出在藩鎮割據這個源頭上。而藩鎮熾興,形成私人軍隊,同時造成唐朝中央財政危機,因為地方節使度“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軍隊),又有其財賦(稅收)。”地方政府不向中央交稅,最後唐朝中央國庫真是內帑空空,一貧如洗,又窮又窩囊,搞到那個叫昭宗的皇帝死時連付棺材板都沒有,只是用草蓆包裹埋了。(這事不是作者杜撰,有央視十套電視節目發掘唐昭宗墓錄影為證。)天下大亂,不僅老百姓受苦受難,連皇帝老子也沒有好日子過。在這種情況下,唐朝江山怎能維持下去?而藩鎮割據有兵就是霸王,我想幹啥就幹啥,捨得一身剮,把皇帝也拉下馬。
各路藩鎮有了自己的軍隊之後,膽子漸大,一個個胡作非為,無法無天,爭地盤,掠人口,不在話下。軍閥之間的兼併戰爭帶來巨大破壞,象長安、潼關、洛陽這些唐朝大城市的人口在軍閥混戰中消耗淨盡,弄得十室九空。
中原老百姓為了躲避戰禍,常常攜家帶口,舉族南遷。現在江南、福建、廣東的客家人大多數是這場大遷徙中的逃難人後代。當時逃避兵禍的老百姓有兩條路線,一是南下,二是西遷。西遷只要是向太行山和秦嶺一帶深山老林藏匿,現在太行山深處還發現一些在窮鄉僻壤興建的村落,村民出山入山,路險行難,象闖鬼門關,經過所謂百丈天梯,鬼愁懸崖等等許多天險才能進入村子。說到底,這些村民其實是躲避五代十國戰亂逃難人的後代,因為中原一帶兵連禍結,才不得不在這種窮山惡水中求生定居。
大多數藩鎮割據對這些逃避戰禍的難民都恨入骨髓,因為軍閥們搶到地盤,難免要僱傭農民替他們耕田種地,軍閥只有透過殘酷剝削自己轄下的人民,才能弄到銀子招兵買馬,繼續擴張。為了把農民牢牢栓在土地上,一些藩鎮割據軍閥制定嚴懲逃難人的制度,誰敢遷徙逃跑,誅殺九族,甚至連坐鄉鄰。當時有個叫李罕之的軍閥,此人是黃巢餘逆,佔據懷、孟、晉、絳四州郡的時候,派兵守住入山的主要路口,凡是出來打柴挑水的人,一經逮住,立即殺無赦,一日盈屍數千,搞到百里之內不見炊煙。李罕之還氣憤地咒罵道:“此類欲彰我惡劣,不殺難平心忿。”
而朱溫作為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