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機對自己最有力時,斷然採取行動,可以說日本的所有國策戰略,都是立足於這種投機主義上,而這正是日本人最大的不足!”
只有研究對手,才能真正的瞭解對手,與其它人研究日本的方向不同,李璜在最近更傾向於研究日本的歷史,而日本的近代崛起史,給他留下印象的並不是日本的崛起,而是其中“冒險主義與投機主義……”的相結合。
“甲午戰爭是、日俄戰爭是、直至1j918、77仍然還是,可以說,以抓住機會為中心的投機主義以及冒險主義於日本來說,根本就是的如影相隨的,完全刻入了他所有的戰略計劃之中,以這份《國防國策大綱》而言,日本把美蘇列為最危險的假想敵,同時把中國和英國列為次要的假想敵。這樣就涵蓋了日本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表面上,看似有石原的穩紮穩打在裡面,但在另一方面卻又充分反映出日本擴張過程中的機會主義態度。而就現在的國際局勢演變來看,在國際上似乎確實有這樣的機會。”
“確實如此!”
點點頭,瞭解歷史走向的管明棠出言贊同道。
“德國對奧地利的吞併、慕尼黑條約的簽定,無不在表明德國已經走向了再次擴張之路,而英法的綏靖政策,禍水東引政策,促成了這一切,但希特勒是絕不可能滿足於此的中,我個人預計在今明兩年內,歐洲一定會爆發大戰!”
“對,先生,這就是機會!”
主任的贊同讓李璜整個人都變得激動起來。
“在“77事變”前,歐洲對世界大戰再次爆發的擔心,經濟危機的影響、美國國內孤立主義勢力盛行;蘇聯雖然已經越來越強大,但是尚未徹底擺脫國際孤立地位。所以日本意識到這是它在中國採取冒險政策的好機會,因為受困了國內外經濟、政治形勢的逼人列強不可能為了中國而對日本採取行動,正如民四年,日本威逼中國簽訂二十一條一般,那時,日本的肌肉尚不豐滿,所以不能完全藉助武力解決問題,而這一次,日本卻孤注一擲。而這正是石原所反對的!……當“盧溝橋事變”爆發後,雖然日本迅速佔領了中國沿海地區和長江流域最富饒的城市,並且還封鎖了中國全部的海岸線,但與六年前入侵東北不同的是,中國並沒有就此屈服。日本軍隊發現,由於中國幅員遼闊,交通系統、經濟結構既分散又落後,使得日軍無法透過一兩次決定性的戰役將中國徹底擊敗。而要想完全征服中國,對於日本來說則是力所不能及的,而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中國本身的資源尚處於開發的初級階段,道路、也力、機械、基礎設施都不支援日本快速攫取資源“收回成本”。佔領區的中國民眾也首次表現出了全民範圍內的不合作,甚至進行大規模的武裝抵抗,而中國在日本全面入侵的催化下,迅速從中古國家狀態向近代民族國家狀態演變,同時,我國的軍事抵抗不斷加強。由於這些方面的原因,日本無法在中國透過以戰養戰的方式持續擴張。相反,這場戰爭在不斷消耗日本有限的國力儲備。”
將自己的茶杯、杯蓋、杯碟分置於茶几上,李璜又繼續說道。
“自甲午戰爭以來,日本的三環戰略第一次卡殼。工業化、軍事擴張和資源掠奪,這三者中任何一個因素都是脆弱的。如果其中一環出現問題,必然產生連鎖反應,過去,日本可以透過國際債券市場解決資金,但歐美的經濟危機卻使日本根本不可能透過國際債券市場獲得資助。而同時戰爭的長期化迫使日本所需進口的原料的品種和數量大大增加。戰爭的確使日本軍隊擴充了它的實力,但這是以削弱經濟基礎為代價的。從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持續5次追加臨時軍費,累計高達100億日元。這是日本近代以來的4次對外戰爭費總和的2倍有餘!受此影響,日本的出口產業則因原料不足而使產值明顯下降,進而導致出口減少。這又進一步造成進口原料的大幅度減少。日本經濟由此陷入惡性迴圈當中。去年年上半年,日本的進、出口分別比上年同期減少了32。9%和l9。6%。為了彌補貿易萎縮造成的物資短缺,日本只好動用國內的黃金外匯儲備,但是日本的黃金儲備亦隨之被消耗一空,”
日本長期積累下來的388噸黃金儲備僅剩下25噸,管明棠在心裡默默的念著這個數字,持續一年的戰爭,日本幾乎耗盡了他的外匯。
“日本在中國得不償失的冒險不僅使自己陷入困境,也惡化了它與西方國家的關係。這更進一步惡化了他們透過國際債券市場解決資金問題的可能,軍事上的受挫、經濟上的重創、得不償失的冒險,可以說,這三者正是日本最終選擇停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