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3 / 4)

小說:騎兵軍 作者:一半兒

哥薩克壯士。而且,從中能窺見那消失的整體。一次大戰、俄國內戰、蘇波戰爭重創了這個強悍的馬上部落。哥薩克從此一蹶不振。現在,僅剩下幽魂飄散在烏克蘭的森林和草原上了。而這些哥薩克生態的化石,其構造之堅硬,就是閃電也休想把它們擊碎。 這個二十六歲的青年,真名叫伊薩克·巴別爾,於1894年出生於敖德薩的一個農機商人家裡。他十八歲就曾發表短篇小說,1916年在彼得格勒結識了高爾基,成為後者最器重的少年天才。1917年他志願到羅馬尼亞前線服役,前線崩潰後,逃回敖德薩。在動盪不安的1918年冬天,隻身一人冒死潛回彼得格勒加入了那裡蘇維埃政權組織的肅反委員會反間諜部。並且,在俄國內戰期間,曾隨莫斯科的徵糧分遣隊南下烏克蘭糧倉徵糧——這是一個積極投身革命的知識青年,他為什麼要在紅色騎兵軍中隱姓埋名?&nbsp&nbsp&nbsp&nbsp

王天兵:巴別爾的秘密(中譯本序)(2)(圖)

因為他是一個猶太人。而哥薩克,正是所有猶太人的天敵。 在歐洲大陸上,對猶太人的迫害不是從納粹開始的,也決不僅限於德國,其淵源可以上溯到公元70年古羅馬軍隊在耶路撒冷的屠城。從十三世紀至十五世紀,英格蘭、法國和西班牙等國都先後驅逐過猶太人。在1542年,宗教改革先驅馬丁·路德因為猶太人拒絕信奉他的新教,發表宣傳冊《關於猶太人和他們的謊言》,把猶太人稱作屠殺耶穌的劊子手和妄想統治世界的罪犯,並號召燒燬猶太教堂、學校和住宅,以期最終把猶太人“像瘋狗一樣從大地上趕走”。這個觀念流傳至今。數百年後,德國納粹仍在###上醒目地張貼路德的這份宣言。 1648年,在波蘭和俄國第一次爆發了由哥薩克統領的屠猶活動,有十萬猶太人被殺。對哥薩克來說,屠殺既是本性,又是職業。哥薩克原本不是一個種族,他們允許外人加入他們的行列,但卻從來拒絕猶太人進入他們的領地,更不準和他們共享共榮。此後,屠猶從未停止過。排猶不僅出現在沙皇頒佈的法令中,而且也化為一種極端的情緒在民間盛行。1903年至1906年,第二輪屠猶在波蘭、烏克蘭爆發:1905年,曾遇刺的沙皇尼古拉二世下達了屠猶令,指使其僱用的哥薩克騎兵在猶太人生活區燒殺。在沙皇的授權下,屠猶成了哥薩克發揮本性和專長的一次“業務”。在這次大屠殺(Pogrom)中,有上萬名的猶太人被打致殘,數千人斃命。1918年至1920年,又有大約十萬猶太人在烏克蘭的俄國內戰戰場被無辜地殺害。1920年,在蘇波戰場上,哥薩克的紅色騎兵軍從沒有停止對猶太人的屠戮和暴行。 在巴別爾1920年的日記中,處處可見他的騎兵戰友們對波蘭猶太人無休止的血腥屠殺。巴別爾後來曾說:“我什麼都能理解,但就是不理解排猶這個黑色惡魔。”在《騎兵軍》中,巴別爾曾描述過一次哥薩克的屠猶場面。在波蘭小城別列斯捷奇科,當入侵的騎兵軍正準備召###議宣傳革命時,一個年輕的鬈髮哥薩克揪住一個白髮蒼蒼的猶太老人,將其頭夾到胳肢窩下,然後抽出匕首,利索地割斷老人的脖子,身上未濺一滴血。事畢,若無其事地招呼人來收屍…… 一個猶太人來到哥薩克騎兵中,無異於一個猶太人加入了納粹。這就是巴別爾隱藏身份的根由。在日記中,他管波蘭的猶太人叫“我的人民”。他從來就沒有忘記自己不但是一個俄國人,也是一個猶太人。實際上,他十八歲寫的文筆還顯蒼白的處女作《老施勞埃密的故事》,講的就是一個猶太老人因拒絕改信基督教而自殺的故事。當他主動要求參加哥薩克騎兵軍的時候,他在敖德薩的家人,包括他1919年剛新婚的妻子,都認為他這是在自殺。 那麼,戴眼鏡的文學青年巴別爾為什麼又要冒死加入到猶太人的天敵中呢? 讓我們溯本求源,到俄國南方海濱城市敖德薩去追尋他的童年。敖德薩地區是一個民族大融合之所。從地理特色的角度來看,北方寒冷的海港彼得格勒歐化、時新,是開新風氣之地;莫斯科是雍容、保守的內陸舊京;整個敖德薩地區則是溫暖、繁忙的商業口岸,和排猶嚴重的俄羅斯內地相比,猶太人在這裡,獲得了充分的發展自由。 猶太人也不是一個種族,和哥薩克一樣,是一種文化群落。但和哥薩克相反,他們強調讀書。猶太人中最受尊重的是教長——拉比,他們不厭其煩地註解經典、參玄悟道,為大而空的理論爭吵得面紅耳赤,苦苦追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在敖德薩,重視教育的猶太人就把這種文化傳統變成了商業資源。如果說哥薩克人一會走路就能騎馬,一會騎馬就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