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1 / 4)

小說:兄弟連 作者:人生幾何

作品:兄弟連

作者:'美' 安布羅斯

內容簡介:

歷史上的“兄弟連”是二戰時美國101空降師506團E連,是美軍進行快速部署和實施應急作戰的重要力量。在世紀之交,曾為E連最年輕士兵的赫斯特在把自己作為盟軍在諾曼底的登陸先鋒的難忘經歷和兄弟連戰友血淚凝結的珍貴回憶告訴了著名的二戰史專家安布羅斯。在對E連的倖存者進行了大量訪談,並參考了當年戰士的日記和家書後,安布羅斯以《兄弟連》一書記錄了這支英勇善戰的無畏團隊的真實故事。

正文

“我們想要佩戴銀翼徽章”

簡介:

這一天我終身也不會忘記。我得感謝阿道夫·希特勒,是他給了我機會,使我與一生中認識的最最出色、最最鼓舞人心的一組人結了緣。

1。E連的組成

託科阿營地

1942年7月—12月

美國陸軍第101空降師第506傘降步兵團E連的官兵來自全國各地,具有不同的背景。有的是農夫,有的是礦工;有的是山裡人,有的是南方人的子弟;有的一貧如洗,有的出身於中產階級;一位來自哈佛大學,一位來自耶魯大學,兩位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原本是軍人的只有一位,來自國民警衛隊或預備役部隊的也僅有幾位。可以說,E連的成員原本都是老百姓。

他們是1942年夏天走到一起的,當時,歐洲人已經打了3年。到1944年暮春,他們已經成為一支優秀的空降兵連隊。D日凌晨,在E連的第一次實戰中,他們一舉殲滅了位於猶他海灘的一個德軍炮兵連,繳獲了4門105毫米的加農炮。該連領先進入卡朗唐,遂在荷蘭作戰,堅守了巴斯托涅環形防線,在突出部戰役中率先進行了反擊,參加了下萊茵之戰,並攻佔了希特勒在貝希特斯加登的鷹巢。該連先後有200多人次傷亡。在其戰鬥力最強時,1944年10月在荷蘭,以及1945年1月在阿登高原,該連都表現得與世界上最精銳的步槍連隊一樣出色。

戰爭結束後,E連解散,大家各自回家。

E連是在佐治亞州的託科阿營地組建的。全連140名士兵和7名軍官儘管來自四面八方,但有幾點是共同的:都是一戰以後出生的,很年輕;全連都是白人,因為美軍在二戰時期實行的是種族隔離制;除3人外,均未結婚;大多數在中學時都打過獵,當過運動員。

他們的價值觀與眾不同。他們都注重健康的體魄和嚴格的逐級服從,都很看重自己作為精英團隊一員的身份。他們是理想主義者,渴望投身於一個為某種目標而奮鬥的集體之中,成為其中的一員,積極努力,真誠相待,親如一家。

他們說自己是衝著傘兵生活的刺激性和傘兵的特殊津貼(士兵每月50美元,軍官每月100美元)而自願當傘兵的。但其實,他們之所以自願從飛機上往下跳,完全是出於兩大原因。一是——用羅伯特·雷德的話來說——“想要比別人強”。他們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獲得了和理查德·溫特斯一樣的體驗:不是像有些人,就如他們在徵兵站和訓練營看到的那樣,常常找些藉口在軍隊裡混日子,那沒意思;而是豁出力氣幹,感覺好得多。他們希望自己不辜負在軍隊裡的日子,把它變成一種學習的過程、成熟的過程、不斷挑戰自我的過程。

二是,他們知道自己是要去打仗的,他們不願和那些疏於訓練、害怕吃苦、缺乏鬥志的應徵入伍者為伍。他們情願去當傘兵,在進攻中擔任突擊隊而不願當普通步兵,因為普通步兵中有一些人連身邊的人都不能信任。真正打起仗來,他們希望身邊的戰友個個是英雄好漢,而不是膽小鬼。

大蕭條時期,他們吃盡了苦頭,身上都有那個時期留下的傷痕。他們中有許多人在缺吃少穿中長大,沒有小汽車,甚至連收音機也買不起。或是由於大蕭條或是因為這場戰爭,他們不得不中斷學業。

“不過,儘管如此,我還是很愛我的國家,現在依然很愛。”48年後,哈里·韋爾什說道。無論生活對他們多麼不公,他們都沒有對它失望,沒有對國家失望。

他們是帶著一些正面的影響走出大蕭條的。他們學會了自食其力,適應了艱苦的工作,習慣了服從命令。透過體育運動和打獵,他們具備了自尊和自信。

他們知道自己正步入巨大的危險,明白將付出很多。對於不得不把青春年華犧牲在一場強加給自己的戰爭上,他們感到怨恨。他們想打棒球而不是甩手榴彈,想參加小口徑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書首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