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吏傣用其半,餘二十萬萬,藏於都內為禁錢。少府所領園他作務,八十三萬萬,以給宮室供養諸賞賜。”
(關於這個,是頗有一些爭議的,考據頗多,下面會專門寫一下。那些字數不要錢。)
漠北大戰匈奴,大將衛青攻打匈奴,立下赫赫戰功,漢武帝一高興,賞給他黃金二十萬斤,摺合二十萬萬錢。另一位大將軍霍去病攻打匈奴,戰功更大,漢武帝賞給他黃金五十萬斤,摺合五十萬萬錢!
這些賞賜可不是給他們的,而是給他們手底下所有將士的,當然,軍官自然是能拿得多一些,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能會有人堆黃金的數量有疑問,說實話筆者也有疑問。可以說漢朝尤其西漢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那還真是千真萬確實打實的——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黃金最多的時代。後世曾有學者曾經推算過西漢的黃金總量,僅有明確記載的,漢武帝時全國黃金就達百萬斤,合二百六十四噸,以上,實際數量恐怕超過五百噸。
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中記載,呂后死時,遺詔賜給各諸侯王每人黃金一千斤,當時諸侯國至少有十一個,也就是壹萬壹仟斤黃金。漢文帝消滅呂氏登基,論功行賞,周勃、陳平、灌嬰、劉章、劉揭五大功臣總計獲賜黃金一萬一千斤。漢武帝時衛青霍去病攻打匈奴,全軍獲賜黃金曾一次分別高達二十萬斤、五十萬斤,漢宣帝在霍光等人支援下繼承帝位,上臺後賜霍光和廣陵王黃金七千斤、五千斤,賜給各諸侯王黃金共一千五百斤。到王莽末年,儘管連年征戰、興建,黃金消耗巨大,政府各府庫中仍有一百萬斤以上的黃金。
五百噸可是個龐大的數字,後世二零零九年歐洲央行的黃金總儲量,也不過五百三十六點九噸。數量大也就罷了,而且還有一個謎團便是,如此海量的黃金,到了東漢之後,忽然就人間蒸發,銷聲匿跡了。從西漢之後,歷朝關於黃金的記載便少了許多。
黃金去哪兒了?)
到了唐代,興盛從北魏、隋朝而來的府兵制。屬世襲兵籍,戰時打仗,閒時種地。服役期間,府兵本身免除課役,但軍資、衣裝、弓箭、橫刀,以及上番赴役途中的糧食,均須自備。
到唐玄宗時,府兵制執行不下去了。改為“募兵制”。自此,當兵發餉就正式有了參照。大唐喜用武力,玄宗天寶起戰亂不斷,當兵待遇其實很差。
唐朝的軍餉制度,一句話,辛苦但榮譽感強。
至於宋朝,在軍隊這一方便,則是一個很有用意思的朝代。
宋朝富庶,經濟發達,朝廷收入也多,雖然軍隊數量很大,但由於國庫裡有錢,是以總體來說,軍餉供給是比較充足的,可以說是歷代之冠。每年軍費支出兩千萬貫,若是北宋收入最高的時期,一億六千萬貫來算的話,幾乎是全國稅收的八分之一。
禁軍的軍餉是年三十貫,那麼這三十貫摺合成大明朝的銀兩,又相當於多少?這個不能用白銀和銅錢的比價來算,因為這個比例是時常變動的,得用糧食來作為中間物。
大宋開國之後,統一南北,太平盛世,糧食產量高,價格自然就低。大中祥符元年九月,京西、京東、河北、河東、江淮、兩浙、荊湖、福建、廣南路都獲得大豐收,官方報告每鬥米的價格為七至八文,每石價格僅七十至八十文,可說是駭人聽聞的低價了。
天聖八年,范仲淹說道:“竊以中田一畝,取粟不過一斛。中稔之秋,一斛所售不過三百錢。”當時全國糧價一般為每石三百文,與之前相比,增長了四倍左右。
熙寧元年之前的十五年間,即皇佑後期至治平年間,全國的平均糧價是:“貴价每鬥七十五文,平價七十文,賤價六十文至六十二文,九十八陌。”也就是說,中等價是每石七百文,是天聖八年的兩倍多。
元佑元年,知樞密院章敦言:“凡內地,中年百石斛鬥,粗細兩色相兼,共不直二十千錢,若是不通水路州、軍,不過直十四五千而已。”也就是說,內地廣大地區正常年景的糧價是每石二百文,偏僻的地方更便宜,每石僅一百四十至一百五十文,比之之前,價格又有回落。
宣和四年,榷貨務報告道:“古有鬥米斤鹽之說,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時鹽價斤為錢六七十;今米價石兩千五百至三千,而鹽仍舊六十。”這些話一方面進一步證實了熙寧以前全國的平均米價大約是每石六百文至七百文,另透露出當時全國的平均米價大約是每石兩貫五百文至三貫。以前者七百文,後者三貫計,五十多年間價格增長了四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