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部分(3 / 4)

小說:崇禎七年 作者:千頃寒

不算敏感話題,那掌櫃心裡暗道,這位怕是頭一次出來的官家公子,卻是什麼都不知曉的。

“這事兒,再常見不過,四處都有,又何止咱們山西?朝廷每年官鑄的錢就這麼點兒,哪裡夠民間之用?那些窮苦人家,總不成也用銀子?公子您也瞧見了,方才用銀是很不便的。”他從袖袋裡摸出來一個錢放到桌子上,笑道:“公子請看。”

董策把那枚銅錢拿過來仔細端詳。

這錢直徑大約在兩點五厘米左右,重量為四五克之間,邊緣光滑,摸上去頗為的厚實。表面已經圓滑,顯然是流通了不短的時間了。論起重量成色來,這枚錢和一般的崇禎跑馬錢沒什麼區別。而且看這顏色的話,大概在鑄造的時候,銅也能佔到六成的比例,不算很低的了。但是所不同的是的是,同樣是圓形方孔,這錢的正面只是在穿孔的上方寫了一個‘壹’字,下方寫了一個‘文’字,代表著一文錢。而背面則是光滑,什麼也沒有。

跟它重量大小成色沒什麼區別的的崇禎跑馬錢五百五十個當一兩銀子,而這種就要一千五百個當一兩銀子,這大概就是鑄造工藝高低的不同所產生的附加價值了。

董策摩挲了一下這銅錢,笑道:“掌櫃的,在下便貪了你這枚小錢兒了,何如?”

掌櫃的一愣,趕緊笑道:“公子言重了,何來‘貪’一說,這錢兩三個才當得一枚崇禎跑馬錢,自然是在下贈給公子的。”

他又摸出兩個來:“在下這裡還有幾個,便一併給了公子。”

董策笑著道謝。

他把這三枚錢平攤在手心裡,三枚錢重量大小都差不多,但是上面的人文字乃至於字跡都不一樣,有多有少,有楷體有隸書,顯然不是一個地兒鑄造的。但是無一例外,都是私鑄錢。

由此也可見得,現如今大明的私鑄錢是何等的猖獗氾濫。

在宋朝,銅錢是主要流通貨幣,鑄造量也是極大,最多的一年,僅僅是那一年的時間便鑄造了五百萬貫銅錢,也就是五十億個。

不過在宋朝,鑄錢並不是掙錢買賣,相反,這倒是個非常賠錢的差事。

宋朝有一個非常奇葩的現象——銅貴錢賤。政府從民間買來銅,融化之後,鑄造銅錢。比如說花費了七斤銅,鑄造出來一貫銅錢,而這一貫銅錢根本無法買到七斤銅,大約也就是能買到五斤左右的樣子。

最可惡的是,民間許多人把銅錢融化了,然後鑄造成銅器等,到時候政府來買的時候再高價賣給政府,以此牟利。

但是宋朝時候金銀等貴金屬很少,銅錢是主要且唯一的大宗流通貨幣,宋朝政府也算是極有責任心的,便是賠錢也要大量鑄造,這一國策,就算是蔡京執政期間也不例外。事實上蔡京雖然被罵作奸相,但是其理財的本事是一等一的。

而明朝卻不是,明朝鑄造銅錢的量很少,怕是這些年加起來都不到五百萬貫銅錢。

前期是發放交鈔之類的紙幣來進行流通,後期則是白銀大量湧入,成為主要流通貨幣。

但是不得不說,對於百姓來說,用銅錢遠遠比用白銀方便的多,偏偏錢又很少。既然如此,那麼私鑄錢大量流行並被人接受自然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董策用力掰了掰手中的銅錢,一開始還沒掰動,又加了把子力氣,方才咔的一聲脆響,給掰成了兩半兒。

“私鑄錢,嘿,還挺結實。”

董策眼中亮光一閃。以下不算錢。(ps:關於明朝白銀和銅錢兌換的問題。

永樂年間《續修四庫全書》中明確規定“每鈔一貫折銅錢一千文銀一兩”。

到了成化年間,史載:“成化十七年……每錢八文折銀一分,八十文折銀一錢”。即一兩銀子摺合七百文錢。

《明史》其後記載“弘治元年每七百當銀一兩”、“每錢七文折銀一分”。

到了正德年間,“每七百文折銀一分”,不過這個數字太誇張了,理當是有錯誤。

嘉靖時期記載“嘉靖三年……好錢每銀一錢七十文。低錢每銀一錢一百四十文”。到嘉靖四年,“令宣課分司收稅每鈔一貫折銀三厘,每錢七文折銀一分”。到嘉靖六年,“每錢七百文準銀一兩”。但這看似穩定的白銀和銅錢的比價實際上只是官方的規定而已,往往是做不得數的,此時的民間社會白銀與制錢的比價則波動頻繁。史載“民間行濫惡錢率以三四十錢當銀一分,後益雜鉛錫薄劣無形制以六七十文當銀一分”,有官員也奏請“許民用小錢以六十文當銀一分”。

也就是說,劣錢要三四千甚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