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莫要驚慌,好生說話…到底有什麼聽不懂的,你來跟本官好生說道說道。”
“是,謝大人。”趙鐵砧心裡安穩不少,他想了片刻,組織了一下語言,道:“大人您到底是要打造大槍還是長矛?”
董策一怔:“有什麼區別麼?”
他畢竟是後世長大的人,哪裡有什麼機會接觸到太多的冷兵器,來到這個時空之後,也沒有機會了解,因此心裡也是有些半知半解。
“這個……”趙鐵砧有點兒不敢說。
“但說無妨,本官本就不是全知全能的,在這兒,你是行家!”董策鼓勵道。
趙鐵砧感覺這位董大人是很溫和的,膽氣也就壯了不少,便仔細解釋起來。
董策一聽才知道,原來這其中還有如此許多門道。
槍和矛,雖然樣子很像,但是在這個年代,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兵器,使用的方法和製造時候的選材,也是大相徑庭。
其區別大致是三個方面。
其一,杆的材質。其二,矛頭槍頭。其三,長度。
第一條杆的材質是矛和槍最大的區別所在,其關鍵,在乎‘軟硬’二字。杆的軟硬差異導致了槍和矛用法的完全不同,矛是重兵器,杆以棗木等硬木或精鋼製成,基本沒有韌性。最重的鋼杆長矛重量可達七八十斤,使用者需具備極大臂力才能發揮威力。硬杆使使用者的力量能完全傳遞到矛頭,更利於直刺。而槍是採用堅韌而有彈性的木質比如說白臘杆為柄,目的是能夠吸收和釋放武器衝擊時產生的巨大能量及調整攻擊角度。所以槍在使用過程中對使用者的要求極強,必須有著相當槍的功力做底。
通常來說,矛沒什麼技術含量,練上一些時日就成,其攻擊動作也就只是直刺而已。但是槍就要複雜的所,沒有幾年十幾年的功力根本用不來。
其實許多典籍中常說的那些槍,注入拐突槍、鉤鐮槍之類都應該列入矛的範疇,因為那些杆都是硬的。而正統的槍是以堅韌而有彈性的材料,如白臘杆為柄,以帶側刃的槍刺為尖,以自身腰腹之力帶動大槍!如豹子頭林沖的林家槍。後為了增加槍的強度,演變出一種鐵槍,用鐵鑄的杆為槍柄,使槍的更有霸氣!如岳飛的岳家槍。
董策用的河北大槍就是上好的白蠟杆子大槍,材質萬里挑一,他練了多少年才能運轉自如?他那種是屬於大槍中極大者,這種大槍通常長丈餘,是整根的白蠟樹,槍把粗如鴨蛋,槍頭粗如鴨蛋黃。又長又沉,兩隻手端平都難,很不好使。一般人是用不了的,更多人用的是小花槍。也就是兩米來長,短多了,也細得多,抖起來容易,槍頭亂飛,故名花槍。
至於第二條,矛頭槍頭的區別。通常來說矛的頭部,較槍而言,比較長,更加扁平,兩邊有刃,可以刺,也可以掃或者劈,使用方式較多。而槍頭往往是三稜錐或者四稜錐,多稜錐的形象,甚至接近於圓錐。往往槍頭稍短,但是更加尖銳,由於沒有刃,所以基本沒有了掃劈的功能,一般用來刺和扎。至於西方騎士用的那種騎士長槍,除了扎更是再無其他功能。
而長度的區別就更加直觀一些。
矛的使用時間比較早,最早的長矛在周朝時候就發明了,當時還沒有大規模的騎兵,長矛是由步兵把持,用來對付車兵的。或者是車兵手持,用來衝鋒。所以矛身通常較長,往往能達到兩個人高也就是大約一丈一二尺的長度。而槍主要是用於步兵之間的對戰,所以較矛略短,大約在比一個人的高度略長也就是六七尺左右。
除此之外,便再無區別。
至於紅纓——許多人覺得槍有紅纓,矛無紅纓,實則這完全是不靠譜兒的事兒。紅纓有三個作用,其一是用來裝飾,為的好看;其二是紅纓蓬亂開來,可以擾亂對手視線;其三則是刺中了對手之後,鮮血順著尖頭流下來,這時候紅纓可以遮擋鮮血留下,以免弄得矛杆溼滑,不好握持。其實許多矛也是帶纓的。
董策聽完了趙鐵砧的講解,心裡立刻就有了決斷——槍更適合於高手之間的單挑,矛才是戰陣之用。
他所想要的,自然是戰陣之重兵。
“你便給本官說說,長矛又有哪些?”董策來了興致,又問道。
他想要坐下來,掃了一眼見地上很髒,不由得皺了皺眉。
這個微小的動作被白忠旗捕捉到了,他方才跟那些木匠講明白之後就趕緊回來了,作為一個親信,又是剛剛投靠還未融入到這個圈子裡面的親信,他深知要時時刻刻在上官面前出現留下印象這一道理。
他瞧見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