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時候,讓你們把各個軍堡及周邊的村落城鎮等所在的所有人口的魚鱗黃冊都帶來……怎麼著,都帶來了吧?”
眾人紛紛道:“都帶來了。”
“來,都拿來讓我看看。”董策擺擺手道。
站在他身邊的長隨白忠旗走過去,把大夥兒手裡的魚鱗黃冊都收上來。這些東西可不少,每個人手裡頭幾乎都有厚厚的一摞,白忠旗來回三四趟才算是抱完,在董策身前摞了好幾堆。
董策隨手抄起一本來看,看了一會兒,便是皺起了眉頭。
他揚了揚手中書冊,道:“夏守備,怎麼回事兒,這怎麼還是萬曆年間重造的?”
也是夏守備倒黴,董策隨手抽了一本,卻正好是鎮羌堡的魚鱗書冊。
夏守備苦笑道:“末將也不知道啊,鎮羌堡放著的就是這個,這次大人您讓帶來,末將就帶來了。”
董策皺了皺眉頭,沒再說話,揮了揮手,示意他坐下。
他知道,這事兒怪不得大夥兒。
只是,這魚鱗黃冊是萬曆年間造的,那這樣一來,他之前的計劃就要完全被打亂了。
他本來是想依照這些魚鱗黃冊來勘定整個北東路範圍內的百姓軍兵,以此來實施他下一步的計劃,但現在看來,下一步的計劃是很難執行了。
因為這些魚鱗黃冊不對。
倒不是說這些東西造假,而是說,現下他手中的魚鱗黃冊,已經過時了。
這些魚鱗黃冊是萬曆年間造的,是當時的人口戶籍統計,而現在,已經是崇禎八年!在這些年間,發生了多大的變化?人口又有了多大的遷移流動?
若是說從成化年間到弘治年間那幾十年的話,可能某個地方,人口流動不算大,因為那會兒算得上是大明的太平盛世,百姓安居樂業,土地收成也好,賦稅也不算多麼重。是以在當時,人口流動便不大,因為沒有什麼大規模的戰爭,也沒有太多的天災**,是以就沒有大規模的流民。百姓都安穩的居住在祖輩傳下來的土地上,不會離開。
第1013章 一零三一 我要重用你
但是萬曆年間到崇禎年間這些年,那可是不一樣。
這數十年間,可說是整個大明數百年中最為動盪
這些年正好是大明朝最為兵荒馬亂的一段時間,內憂外患層出不窮,建奴入寇,亂賊橫行,天災**,收成也比原先大大不如。百姓流離失所,流民蜂擁而起,四處流動,所以說只是短短几十年的時間內,各地的人口戶籍百姓居民的情況,就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萬曆年間的魚鱗黃冊,在此時,是絕對做不得數的。
而董策要統計各個軍堡所統轄的區域內的軍民百姓情況,是要做大事的,斷然容不得一點點的疏漏,更別說像現在這樣錯誤連篇了。
“這些魚鱗黃冊不能用了。”
他輕輕嘆了口氣,看來自己必須得找人重新統計了。
“好了諸位。”
董策把手中的黃冊往桌上輕輕一放,笑道:“這些兵你們也都帶來了,魚鱗黃冊也都帶來了,現下都在本官這兒。今日之事,於你們而言已經是可以了結了。趁著現在天色不晚,都快些回去吧,本官就不留你們在這兒住了。”
“對了。”
董策忽然又補充了一句,道:“那些軍兵你們就都留在這兒吧,不用帶回去了,各自帶著自己家丁回去就成。”
此言一出,大夥兒臉色都有些發苦,心裡頭跟吃了黃連也似。他們本來以為董策雖說要收編他們麾下的軍隊,但是也不一定現在就動手,他們其中不少人都打算這次帶兵回去之後,就把裡頭的精銳給揀選出來,而後董策啥時候要他們交出來,就把那些老弱給他丟過去。反正今日董策也沒有統計,也不知道哪個是哪個。
但是卻沒想到,董策這一招釜底抽薪,直接讓他們的算盤全部都落了空,直接就都留這兒了,你都帶不回去,還怎麼挑選?
既然事情了結了,再留著也沒什麼意思,大夥兒也就紛紛告辭,董策卻是忽然叫住了其中一個。
“對了,範啟年。”董策忽然對坐在一個角落裡的範啟年道。
今日董策召集各個軍堡的守備官和操守官帶兵前來,本來範啟年是不用來的,他也不想來,但是董策點名讓他來。董策的理由也很充分,雖然範啟年不是守備官操守官,但是他卻是統帶當初黃琬直屬的那些軍兵的將官,自然也是得來。
範啟年不得不來了,他其實是很怕見到董策的,來了之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