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這種嚴肅性的媒體,他們的資訊都是實時且真實性有保障的,反過來說,就是前瞻性不會太跳脫。
接過小弗蘭克去拿過來的檔案,雷昊翻開來看了看,很快就按照圈內習慣,先看一下論點、再掃一眼資料、最後返回去查閱論據,這種程式走完,一篇文章就算是看完了。
“教授果然是看好美元升值的一邊。”雷昊先看總結出來的論點,微微一笑後把注意力轉移到資料和論據上面。
乍一看沒什麼,都是些固有的東西,比如剛公佈的經濟資料之類,但雷昊腦海裡卻突然一動。
“按照現在的目光來看,這些東西當然是毫無錯漏,但從未來一段時間的變動來看,能修正的地方其實也有,如果……”雷昊想到一個事情:“加點私貨呢?”
美國的金融資料,並不是說公佈了就是確定數字,而是永遠跟你說是參考資料,它會有修正傾向。
比如4月非農資料,就業人數增長20萬,它後面調查得更清楚了,有可能會修正為其他數字,這要看具體情況、叫做前值修正,它具有一定的影響,算是經濟晴雨表之一吧。
弗蘭克所得出的結論是偏向推高加息預期、讓美元升值的一方,按照美國人的思維,就是“我覺得正確的事情我要努力讓其他人也接受”,金融圈這群人也是這樣。
價格的起伏其實就是參與資金對標的的看法和意見。
“假如失業率修正後降低,非農就業人數增長修正後上漲,教授覺得會發生什麼事?”雷昊試探著詢問。
“那要看是在什麼情況下,據我所知,如果資料修正向好,代表下一個月的資料預期也會變好,一般來說,這肯定是個利好。”老弗蘭克不以為意的說道。
資料就是拿來用的,學者對後市的預言都是“看好上漲、謹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