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落個全屍恐怕都只能是奢望。
現在看來我的目的算是基本達到了,不少擠進首映場次的娛樂記者在接受其他同行採訪時,當提到對這部影片的第一印象時,大多數人竟然是深沉的搖著頭,很難用一句簡練的話來說出心中的那種複雜感覺。最有個性的一位竟然回答:“我終於明白了犧牲二字的沉重……”
“犧牲”這個詞的分量絕對不是一部電影就能詮釋的,但至少能讓人窺見一個大概。生活在和平中的人們已經很難有機會去理解這個詞語了,人們也大多自私的擯棄了一些社會基本道德。這其中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外來文化其實也就是西方文化對咱們造成的衝擊,對社會風氣的改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很長時間內,歐美那種絕對的利己主義夾雜在民主、人權的光環下滲透到中國人的生活當中,迅速的墮落的道德使“雷鋒精神”都成為了受嘲笑貶斥的物件。逐漸喪失了民族個性以及賴以起家的那種**精神之後,就導致在這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社會當中各種亂象、怪相叢生,一樁樁駭人聽聞的事件就此誕生。人們為什麼墮落的如此之快呢?除了受到文化衝擊之外,最主要的就是不發達的經濟在劇烈變革時期所帶來的那種唯利是圖,使人們無法抵抗金錢以及其他物質的誘惑,從而拋棄了本來就不牢固的公共道德。本來這也就是任何社會在轉型時都會出現的波動,但是當我們被各種強敵環伺,很多事情都被摻雜進各種政治陰謀之後,這種墮落就有些令人毛骨悚然了。說到底這還是因為“錢”給鬧的,當社會無法做到“均富”的時候,你能指望所有的國民都是謙謙君子嗎?根據國內外通行的經驗來看,要想約束民眾就必須擁有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要麼是財富催生道德,要麼就是嚴刑厲法震懾宵小。而搞笑的是我們恰恰缺乏建立和諧社會的這兩個充要條件……根據我的記憶,即便是在這種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混亂時期,中國人也還是在很多時候緊密的團結在一起,為了某個共同的目的而不惜犧牲一切。這種情況說明了一個問題,並不是中國的百姓完全喪失掉了人格,而是在拜金主義盛行的情況下人性被掩蓋了起來。那麼讓我們來看看是什麼樣的條件才能重新喚起出這個民族的氣節。
第一、當某件事情成為爭取國家尊嚴,提升國民自豪感以及能掙得顏面的事情。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各種國際性體育賽事,包括第一次承辦亞運會和申辦奧運會。因為我們一直被“東亞病夫”這個詞語所折磨,所以沒有哪個民族會如同我們這樣高度看重體育成績。也不會有哪個國家將贏得金牌當做政治高度的任務來完成。歸根結底是我們想向世界證明自己不是“病夫”這其中的心理原因我也不用多說了。
第二、那就是當我們的國家或民族遭受到空前災難的時候。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沉淪的百年讓逐漸覺醒的國人心痛不已,日本的侵略更刺痛了有識之士的神經,為什麼泱泱大國竟淪落到任人魚肉的境地?為什麼我中華就如此不幸的總是遭受各種天災人禍的蹂躪?所以每當有災難發生,總是能激發出空前的凝聚力。正是因為我們的災難多得有點離譜,所以也造就了我們這種絕不低頭眾志成城的民族性格。
現在離我最近的例子就有兩個,第一個是98年的大洪水,拜先進的傳媒所賜,即便是遠離災區的人們也很直觀的看到了一片澤泊的景象,更加為捨生忘死的抗災英雄們所感動。在經歷過計劃經濟轉軌、工人下崗待業以及全民皆商的各種浮躁心態之後,在二十世紀末中國人那種久違的階級感情再度一統天下。但這僅僅是開始,這次抗災行動只能說是團結了社會各階層。真正讓國人的緊迫感與使命感重新燃燒,使普通中國人再次關注起國際政治的催化劑就是我要說的第二個例子——科索沃戰爭
一開始老百姓對這場戰爭的態度大多是看看熱鬧,畢竟巴爾幹半島離咱們也實在太遠了,普通人對南斯拉夫的印象也都停留在《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這樣的老電影之中,可是我們的宣傳機器以及國家喉舌在一開始就直接的擺明了立場,堅決反對北約的暴行。為什麼?因為這場戰爭開了冷戰後一個很壞的先例,當大家以為毀滅世界的核戰爭打不起來了,以後國家間將主要透過聯合國調停各種矛盾的時候,美國人以及他們的幫兇們卻在沒有國際社會支援的情況下對一個主權國家發動了戰爭這讓真正的精英階層一瞬間就明白了一個道理,達爾文式的國際準則到現在依然適用,聯合國只是發達國家的工具,當你弱小的時候所謂的《國際法》連個屁都不如。
但這也只能算是精英階層的覺醒,可善解人意的山姆大叔